2023年5月学校融媒体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年学校融媒体相关工作取得许多瞩目的成绩。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年度排名位列全国56位、单篇推送阅读最好成绩全国第一、多篇推送阅读量突破10万+,获评2023“山东教育融媒TOP100优秀教育账号”等。作为一名新媒体工作人员,在感到荣幸之余更多的是对其如何实现发展 “长盛”的思考。当下许多社会新媒体平台一味地追求“形式上吸粉”而陷入标题党、口水文的窘境。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融媒体”发展的大势之下,分析高校融媒体特点,结合自身工作体会,笔者认为,宣传工作提质增效,应做到内外共融合,主题正能量,构建大格局,关注小切口,服务重育人。
改革促融合 生产提质量
融媒体指将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进行整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通过融合传播矩阵和整合新闻生产流程打造一种新的宣传表达方式,主要功能是新闻传播,同时还包括重要活动的策划与发布。与当下社会各界媒体纷纷做新媒体“加法”和传统媒体“减法”不同,高校宣传因其时空和受众的特殊性,融媒体在积极打造新型网络媒体平台同时,也不能压缩传统媒体的发展。融媒体“融”的不仅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也要做到生产内容融合。一方面要统筹各类平台运营,让新闻通过公开、权威、迅捷的方式让关注学校发展的群体对学校当下办学情况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通过后台私信、评论区留言等多种途径对发布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为校方与受众群体间搭建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同时重视新闻网、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校内新闻传播和辅助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融媒体内部各平台要形成新闻生产沟通协调机制,同一新闻选题各媒体平台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从新闻内容、宣传形式、宣传渠道等方面协同作战,围绕人群泛化、产品演进、内容升级、价值跃进等几个维度提升宣传作品质量,做到优质作品宣传全媒体覆盖。
坚持正能量 引领大流量
党的二十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一直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求任何新闻宣传作品必须要具备正能量,任何形式的宣传推广都要传播正能力。首先,我们必须把牢意识形态“方向盘”,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把宣传工作的政治性放在首位,坚持党对宣传工作的绝对领导,从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到广泛传播、信息反馈,全环节各节点都要做好严格审核把关,宣传内容要尊重事实、符合现实、客观真实。同时,也要做到守正创新激发网络大流量,在作品的制作技术、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让作品在保持红色属性的同时更具阅读性和观赏性,使其更具互联网属性和时代特色。今年五月份以来,学校原创制作《山农大家说》专题片,通过与山东广播电视台合作在全网播出,该片通过访谈和实景拍摄全方位展现学校发展成果,以及学校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出的贡献,期间制作的短视频作品“山东农大的全能博士,太帅了”,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有网友留言“接地气的博士,将来肯定大有前途”“中国农业后继有人!”为学校点赞,仅半分钟的短视频就将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向各界广泛传播。
聚焦大主题 聚力大宣传
学校各类媒体平台作为官方宣传“出品人”,发布的作品不仅注重内容本身,也同样关注传播效果,其中“大主题”的推文更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这里的“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重大新闻、重要成果、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这类新闻选题内容本身已经具备广泛传播的“天赋”,但要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发挥最大宣传效应还需要做到提前策划、全媒生产、及时报道、权威发布,第一时间在全网传播、多端推送,在各平台传播以满足更广泛的受众阅读需求。近年来,学校聚焦“冲一流”建设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磅成果不断涌现。5月22日,李传友教授团队重大科研成果在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发表,该成果在全网引起轰动,各类媒体来校采访报道,一时间山东农业大学成为全网热点,在新闻发布后该成果依旧被持续跟踪报道,并被深度挖掘制作成纪录片。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除了内容本身自带的重磅属性,能达到这样的宣传效果,前期的新闻制作、宣传策划、媒体对接等各环节也功不可没。二是在学校重要节庆日、发展关键环节、历年常规活动期间主动策划选题内容和创作形式,制作精品推文和视频,营造校内宣传舆论氛围,同时在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等关注学校发展的群体中产生强烈共鸣。三是树立新闻宣传工作一盘棋意识,打破因工作内容、所属部门、流程等限制宣传的局限,畅通合作沟通渠道,构建 “大宣传”格局,要树立“人人都是宣传员”意识,主动提供新闻线索、配合策划出品、积极转发引流。要善于借助官微等平台,发挥高质量宣传生产力作用,利用信息发布权威性和传播广泛性,让学校工作得到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让学校在朋友圈重磅“出圈”。
关注小切口 反映新时代
通过分析不同内容宣传作品的阅读量特别是完整阅读量不难看出,除了重大新闻、重磅消息,大家也更容易被“小”作品吸引,更喜欢阅读有故事性的图文,欣赏有温度的视频,而这些作品的共性就是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当下,想用互联网讲好故事,作品就要善于对准“小切口”挖掘更多选题特性,得到更加广泛共识,通过凝练的语音表达,配以相关图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拉近彼此距离,得到广泛传播,也真正做到了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切口展示新时代。我们可以围绕师生工作学生生活,找寻山农人闪光点背后的励志故事,不断挖掘新闻价值,发现新闻亮点,形成爆点新闻;还可以结合季节节气变化、校园建筑风景、学校改建改造、高考考研等重要节点制作精美推文,带动在校师生和更多关注学校发展的群体转发点赞,让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的小切口打开宣传大格局。去年寒假期间,学校对“四合院”进行改造,相关部门会同宣传部策划了一期题为“我的‘四合院’,咱们后会有期”的推送,用新媒体宣传的方式记录学校常规工作,作品重复利用事物的历史属性、时空特点、功能定位等特点,抓住阅读者的关注点引发共情,不仅在校师生对这一工作给予关注、支持和配合,也引起了校友的跟评和转发,不少粉丝留言“翻新的四合院是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该篇推送阅读量达8万。
服务新青年 传播重育人
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政治要求和行动指南,在人人都是“自媒体”,处处都是“传声筒”的当下,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要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领,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达到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教育目的。一方面要关注青年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教育需要,提高新闻宣传作品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学校官方公众号推出的 “大学生年度人物”“考研宿舍”“学校改造升级”等选题推送深受学生喜爱,在开学季、毕业季、考研季等时间节点制作的相关推文在学生群体朋友圈广泛转发,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评选活动,学生也会积极转发,为身边同学老师加油助威,这些宣传作品在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成绩同时,也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融媒体中心学生、学生会、易班等学生团队组织的力量,善用青味十足的语言,制作符合青年学生“调性”的图文和视频。学生原创的说唱作品《岱下农科生》,作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形式新颖、积极向上,将说唱与农科生两个看似大相径庭的事物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自找苦吃的农科生多了几分时尚感,已然成为新时代农科生的宣传片。
融媒体作为更高阶的媒体表达方式,是宣传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存在,在创新融合的同时,需要宣传工作者保持初心,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注重实践,为服务学校发展大局贡献宣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