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 - 《华南师大报》

再忆是当年

2024-01-18     浏览(39)     (0)

邹成钰在宣传部工作期间,负责校报工作,见证了校报从手工画版到电脑排版、从铅字排印到彩色印刷的转变。他强调了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地位,并寄语校报人不忘初心,继续传承。

在宣传部工作的日子

记者:邹老师好,当时您所在的宣传部的整体架构是什么样的?

邹成钰:宣传部那个时候下设两个科室,理论科和宣传科。理论科是负责理论的,比如教师师德、教师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的宣传、怎么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以及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科负责学校对外宣传和会议会务工作,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与兄弟院校的联谊等。

记者:邹老师,您曾和冯老师在校报一起工作多年,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当时的工作内容吗?

邹成钰:和冯老师“拍档”多年,我觉得他还挺可爱的,他是一个极其热爱校报的“老报人”,家里床上床下到处都是报纸。他比较慢性子,但很认真稳妥,做校对这一类的工作会更仔细一些。

采访工作方面,我记得当时采访过雷雨声主任。雷主任是音乐学院的“开山斧”,他刚来华师任职我就接到部里的采访任务,采访那天他将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经历、办音乐系的想法娓娓道来,持续了半天之长,他是一位富有热情的老师。

由于版面需要,(有些采访)和学生接触的我也会去,一些重大的活动我们同事就一起参加,比如以前的省委谢非书记来到华师视察,还有华师建设“211工程”的时候,我和同事陈南光一起到现场分工合作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不漏掉重要场面,也是希望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瞬间不被遗忘。

校报出版和生产流程

记者:一份校报的出版需要凝聚多个人的心血,当时是怎么统筹规划校报出版的呢?

邹成钰:我们每一期都是一起商量的,比如校庆,部长定好主题后,我们就会商量分工。校报三版主要是大学生(作品),还有“大学生论坛”栏目,另外还会加入教工发表著作的报道。

第四版主要是文艺版——“晨光”栏目,会刊登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彩连载文章,比如肖海薇的《我在泰国》,聂承昌的《大洋彼岸的观察与思考》,李华生的《失守的家园》……这些约稿一直都没断过。

记者: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以往你们都是手工画版,当时的印刷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邹成钰:刚开始我们的报纸是铅字排印。当时我们是自己手工画版,学校印刷厂根据我们提供的版样印刷。偌大的厂房,工人把需要的铅字一个个拣出来,比如“李”字在哪、“张”字在哪,有时候哪怕她们是熟练工也找得很困难。

拣出来的字一排排整理好放在一个四方盘子里,一篇文章的字找完接着找第二篇文章的字,直到一份报纸四个版面的字都找齐了才开始排版,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流程。今非昔比,当时的印刷技术真的很落后。

那个时候每期往往会邀请一至几位同学来帮忙,学生们也很乐意,像张文峰、伍思文、陈忠春、刘火燕、杨晟、任光培、杨建瑜、车小真等这些同学,有时候问“邹老师要不要帮忙”,我说:“好,你过来吧”,他们有空晚上就会过来加班。

工作流程上,报纸印出来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前两三年我们在印刷厂印报纸,后面开始电脑排版了,基本上每个月,我们都会把报纸的整个版样和稿件送去南方日报社,报社那边就打字、排版。过了两三天报社就会打电话,“哎,可以来校对了。”然后我们就带上三两个同学去作印刷前的校对,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中午就在那儿的饭堂和同学们搭伙吃饭,其乐融融。

学生记者的引路人

记者:那作为学生记者和编辑的引导者,您当初是如何带着他们熟悉校报的工作的呢?

邹成钰:校报这一块主要是自己去采访撰稿——有些是有任务的,有些是根据工作需要主动联系的。另外还会约稿找一些老师,比如有些是先进模范,或者他在哪个领域(卓有成就)是我们想要宣传的,就去约他(她)。我们也给校报设计了一小块版面介绍有趣的知识,让同学们长长见识,会经常邀请到几位老师,比如外语的何恒幸老师、科研处的聂承昌老师、中文的肖海薇老师等。

一些重点工作我们就向部领导请示汇报,普通的事就商量商量,简单也很有效率。

与学生的相处点滴

记者:请问当时老师们和学生日常是怎么相处的呢?

邹成钰:首先我们的冯老师很平易近人,我也很好相处,有时候学生会提建议意见,我们觉得对的都会接受,校报工作上如此,其他方面也是。

大家一心为了校报,有时候我们会与几个学生商量探讨下一期怎么样去做。我们认为校报是大家的,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少师生也真正做到了“以校报为家”这一点。

记者:有没有比较印象深刻的学生或是小故事,可以具体讲一下吗?

邹成钰:真的很多。工作之余,我们会安排学生出游采风,有组织一起去过花都芙蓉嶂,也去过深圳,我和冯老师主持,后来就宇红带他们。隔了那么多年了,离开学校出去工作以后,尽管那边的工作非常忙,但还是心系华师、心系校报,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

校报成长的见证者

记者:老师在宣传部工作多年,是看着校报蹒跚成长的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报只是一张报纸,2000年,校报第694期开始用电脑排版,采用彩色印刷,版头做了通栏处理,您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校报做出改变吗?

邹成钰: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华师在建设“211工程”,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要和其它高校同步转变模式。

记者:除了版面上的变化,还有什么内容上的转变吗?这对校报意味着什么呢?

邹成钰:内容也没有很多的增加,一直以来,华南师大校报的定位都是党委的机关报,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们的报纸在突出政治性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娱乐性,比如“大学生”栏目,主要内容是华师大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得奖项等报道,以及学生撰写的文章和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的文章,这对校报意味着更进了一步。

记者:《华南师大报》发展至今,迎来了70周年,是代代校报人接续传承的结果,您有什么寄语送给现在以及未来的校报组的后辈们吗?

邹成钰:清韵悠长,静水深流,《华南师大报》迎来了七十周年庆。春去秋来,我很开心看到校报这张新闻纸仍然记录着华师的过往岁月,也很欣慰她历经七十载依然被无数校报人接续着传承。

七十年,是《华南师大报》漫漫旅程中的一个停靠点。我希望,校报人不忘初心,休憩过后重整行囊再出发,共同谱写《华南师大报》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吴淑菁 李梓扬 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