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 - 《华南师大报》

一心尽责任,满腔校报情

2024-01-18     浏览(40)     (0)

本文介绍了冯鸿清老师在华南师大报的工作经历,包括他的工作背景、选择华南师大报的原因、校报的版面内容和生产流程、记者招募与培养、经验与建议等。他表示校报是一个锻炼的平台,需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一点,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我们的。希望校报越办越好。

工作经历

《华南师大报》:冯老师,请问您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做了随军记者吗?

冯鸿清:我比较特殊,是1965年毕业,在这之前我在学校入党,一毕业就被部队录用了。最初是在军区当秘书,后来去了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当随军记者。

当时野营三个月,部队在行军拉练,在外面生活,不断的走路,我的脚、膝盖这个地方肿得像个球一样,虽然影响到了身体,但是磨炼了我的意志。

《华南师大报》:那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选择来到华南师大工作呢?

冯鸿清:我对教育工作特别热情,讲实话,我是比较喜欢文字工作的。当时有很多原因促使我在华师工作,一是我爸从新加坡回来,二是要照顾两个小孩,他们之前在华师读书;三是我爱人在华师外语系工作。

校报版面内容和生产流程

《华南师大报》:往期校报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那想请问一份校报从零到出版的整体流程是怎么样?校报人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冯鸿清:我们首先界定中心是什么,不是什么内容都能放上去,因为版面有限。定好一个主题以后,编辑部确定头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的负责人。第一版是头版,大政方针、学校的政策或决定。第二版是教育科研方面,教工版。第三是学生版。第四是文艺版,因为要有一定的文艺和思想,也有老师经常给校报供稿。

现在想起来有些没有做好,过去想把理科这些方面引到这上来,实际没有做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报道。如果缺乏理科这方面,点子不够多,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度。

《华南师大报》:我们现在有全媒体记者,以往的校报人也是需要全部掌握采写、拍摄、印刷等技能的对嘛?

冯鸿清:那个时候连捡字(报纸铅印排版的一道工序)都是亲自搞的,不是用电脑,而是用一粒一粒的字,一粒一粒找出来,一粒一粒排好,再印刷,改几次以后再确定下来,很麻烦的。后来那些都淘汰了。

《华南师大报》:请问可以具体讲讲铅字印刷吗?

冯鸿清:那个时候我们都要深入车间一起排字。有个人好像是记者,他家里反映不要整天接触这些东西,对身体不好。铅字是有点毒的,但是没办法,缺人手,我们记者、编辑甚至主编,都要去一个字一个字拿出来排。这个地方不对了拿出来,换另一个。

讲起来我们走过的路,那个时候办报是比较辛苦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现在方便多了。

《华南师大报》:冯老师,校报之前是黑白版面,2000年改版之后开始全彩印刷,想请问这对校报意味着什么?

冯鸿清:这也是大的进步,主要是南方日报社,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是通过当时的政文部方棣华主任联系上他们的,对我们特别好。

《华南师大报》:2000年的时候,咱们是不是也改成电脑排版了?

冯鸿清:我走的时候已经在南方日报社彩色印刷了,是电脑排版。开始的时候,我们画给南方日报社,他们帮我们排版,我们还要去那边修改一两天,吃饭也在那边。那时候一台电脑非常贵,南方日报社对我们非常支持。

《华南师大报》:我们校报改成彩色,还有版头做通栏处理,对我们校报的影响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冯鸿清:那个时候确实是,对校报来讲是有点划时代性的意义。

校报记者招募与培养

《华南师大报》:校报在一天天成长和变化,老师您当时是怎么展开工作的?可以具体讲讲工作内容吗?

冯鸿清:靠我们一两个干部来办报,办不了。所以我想像部队这样培养一批新闻记者,来到华师校报以后,我就在各个部门、各个系挑选一些对新闻比较感兴趣的人,组成校报记者。放手让他们去做,锻炼他们。

另外要搞报纸,要手把手告诉他应该怎么拼稿。我们的记者基本上都能写稿、改稿,一直到排版他们都可以干。

《华南师大报》:学生记者是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冯老师您当时是如何招聘学生记者的?是按照才能特别招聘还是给各院系发送通知再面试筛人?

冯鸿清:这个是两方面,一个是发现这方面的才能,有目的地来要人,另外就是普遍的号召,因为群众性的东西会引起很大的作用的。

面试不是我们去找他,而是他们主动来报名,集中起来后把主要的问题跟他们讲清楚,他们有什么要求会告诉我们,这样就联系上了。

面试不用搞得太复杂,简单一点。如果真正对校报有感情,对新闻有感情,他会自然投入,不但是热爱,还是终身热爱。文字不是一般人都能很快掌握的,要通过不断的磨炼,才能够掌握比较深的文字功底。

《华南师大报》:冯老师您之前说校报对于学生记者来说是一个熔炉,可以展开讲讲吗?

冯鸿清:是锻炼,你在学校投入进去锻炼,一个是文字功底有所提升,一个是采访的过程中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老师和领导。

看到我们这些学生记者,我感觉到对他们锻炼很大,所以刚才不是讲了他们(徐能源校庆当天遇见的校友朱玉尊等人,也是校报记者)对我们校报感情很深。

经验与建议

《华南师大报》:老师,您担任主编这么多年以来,除了像2000年版面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校报在这个历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变化?像版面内容,或者是办报的风格之类的。

冯鸿清:以我自己来讲,进步不大,但是想要把这个报纸办得深度一些。校报要有生命力,加强评论这一点很重要。我感觉到评论非常有生命力,观众就喜欢看。

如果一点批评都没有,全是歌功颂德,报纸便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办报纸必须是有一点深度的有思想的东西,这里面就要敢于接触一些问题。

另外我还要讲到一个问题,校对。校对非常重要,错了一个字,影响就很大,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功夫做足,校对不是一个人校对,而是多次校对,几个人校对。我们过去校报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好的,错漏比较少,为什么?除了学生那边把关,我们几个老师,都认真的几次校对。

《华南师大报》:冯老师,校报对于学生记者来说像一个熔炉锻炼自己,也想请问校报对您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冯鸿清:(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熔炉的,他们有些人问我,你怎么安心在这边干了15年?我又没有什么能力,我就一个喜欢。另外专业上,我们的笔相对来讲还是快一些,可以拿得起来,质量还可以。

另外,校报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话几时都记得。我们跟《南方日报》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都办一张报纸。我们要办我们的报,我们报道我们学校的,他们报道全省的,各有各的范围。

我们办得好,是尽了我们的责任。70年来学校的情况很多都能在校报上找到。所以我们不是很伟大,只是我们做的工作还是有实用价值。

做好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努力一点,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我们的。祝福我们的校报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申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