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温州大学 - 《温州大学报》

起航温大,好兄弟双双进北大读博

作者:陈锦亮 沈诗雨    
2024-06-30     浏览(86)     (0)


胡天昊 温州大学法学学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 2024 级博士研究生,浙江省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俞育标 温州大学法学学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 2024 级博士研究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胡天昊(左)俞育标(右)   ■校团委供图




也许在今年金秋飘香的九月, 当胡天昊和俞育标并肩踏入北大校园, 开启博士求学生涯时, 二人都会不禁回忆起彼此初见时的朦胧印象,以及那段不乏艰辛却“步履不停”的奋斗时光。

初见是机缘与努力相叠加的幸运。在本科开学的班级见面会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竞选班委。 巧合的是,二人一个担任班长一个担任副班长。而在“亲情中华”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暑期实践活动中那朝夕相处共事的 21天,他们不仅了解了奉献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收获了一次深刻的人生历练,更是推进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使友谊得以沉淀。于是,两个年轻且心怀上进心的青年就此相识相知,在性格互补、兴趣相似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成了好朋友。 经常一起出没于图书馆、准备考试、参加比赛……两人的成绩总是位于专业前列,胡天昊更是保持了每学年专业第一,两人都是校学习标兵获得者, 也几乎包揽了本科阶段所有的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正泰集团奖学金等。 而这些经历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他们彼此也为成了最好的队友与对手。

如果说学习是单打独斗, 那么参加比赛就能展现二位向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面貌。 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参加“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校赛选拔阶段,他们和队友一起撰写申报书文本、打磨 PPT、排练讲稿……获得校级金奖被推荐至省赛, 最终获得省级金奖。类似的经历还很多,他们的故事远不如此。

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的人生规划出奇的一致, 在决定选择考研这条注定充满汗水的升学道路后,二人对各自报考的院校、专业都进行了深入交流,最终定下志愿,共同备考华东政法大学。备考的枯燥与辛苦不必多言,友人的陪伴却使这段时光多了几分珍重的意味。学习上不仅能够相互照应,且因准备科目相似也能够互帮互助。 一次次的互相模拟面试,一次次的抽背与讨论知识,他们不断靠近成功的彼岸,友谊之火也愈发升腾。

成功是个人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友人以身示范的鼓舞共同孕育出的硕果。 2021 年的夏天,胡天昊与俞育标一同考入华东政法大学,双方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 虽然不在一个专业,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熠熠生辉。硕士阶段,无论是实习还是写论文,都愿意聚在一起聊一聊,给对方最贴心真挚的建议。胡天昊在红圈所、最高法披荆斩棘;俞育标也积极探索自身的未来,在 IPO、刑事辩护、外企法务等行业实习打卡。而在科研方面,二人参加不同的学术会议、研讨会,亦会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一同申报课题……胡天昊在《中国华人华侨智库专报》《嘉兴大学学报》《司法智库》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9 篇, 俞育标在《上海法学研究》《司法改革论评》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8 篇。此外,他们俩累计共获得学术论文类奖项 33项,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司法论坛一等奖、 广西诉讼法学年会论文一等奖……丰富的实践履历和学术成果成为他们申请博士的契机和动力。

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 当双方再度同时选择申博升学时, 仿佛再次回到了在温大备考研究生阶段的砥砺前行。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在周遭满是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北大的两份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了二人另一段传奇故事的起点。

有人说友谊是陪伴, 也有人认为友谊是情感共鸣。 俞育标对友谊有自己独特且清晰的认识,“友谊的本质是:我希望你好。 ”在竞争环境下,“既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开路虎”复杂人性并不难理解, 然而真实的友谊却是在双方同台竞争时依旧能够坦然接受并送出祝福的博大胸襟,视差距为动力、视对方为榜样,奋力追赶以此提升自我的积极心态。

面对双方共同的人生志向, 选择密切配合而非无端内斗, 团结彼此迎接人生中的种种困难和机遇。 二人的微信头像似乎预示着两人不同的性格——两只柴犬, 一只戴着毛绒帽咧着嘴笑,另一只戴着针织帽一脸平静,而就是这样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产生了别样的化学反应,偶尔当性格层面出现差异时,避免过度关注那些似有似无的不和谐, 而是积极取长补短, 发掘对方身上那些自己不曾具有的闪光点。胡天昊认识到俞育标坚持理想,全力以赴的处事原则,学习对方执着、缜密和任劳任怨的踏实品质; 俞育标也毫不吝啬自己对友人善解人意、靠谱、积极进取等优质品格的赞赏,朋友的鼓励、安慰和建议,帮助他度过了许多难关,让性格略显内向的他更加坚强和自信。

如何解决人际相处中的矛盾与冲突,俞育标和胡天昊这对真心挚友有着自己的“友谊润滑剂”。“矛盾和误会总是会有的,信息差和资源差等必然会导致双方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观点,正如盲人摸象,谁也不敢说、也不能说自己看得比对方更清楚明白。 ”胡天昊坦然承认矛盾必然存在的客观性,“但我想说的是,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不宜让矛盾过分扩大,这是我能提供的一点小建议吧。 ”

针对如何化解矛盾这一友谊难题, 双方也默契地提供了相同的答案。“我觉得真诚沟通和交流是解决矛盾最好的方法, 只有彼此把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相互理解、共同去达到一个平衡点,矛盾自然便迎刃而解,甚至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还能让双方关系更近一步。”沟通被俞育标视作维持友谊的不二法则, 他认为坦诚的沟通适用于解决任何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谈起友谊与生活, 两位准博士生也为温州大学的学弟学妹们送上诚挚的建议与祝福。

“生活中充满诱惑,在内卷之下,不少人抱着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最终却一无所得。希望学弟学妹们学会拒绝盲目内卷, 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认知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做到所谓的‘自洽’,即坦然接受过程中面对的种种困境, 坦然接受大胆追求后的结果,做到不自怨自艾,不郁郁寡欢。”针对部分大学生日渐浮躁的内心和永无止境的“内卷”担忧,俞育标以“自洽而内求”表现了一种积极平和的得失观。

胡天昊对挚友此等精神境界颇为赞赏,并以自身经历具体补充道:“正如俞学长所言,当预期或者理想与现实不对位时, 要警惕并避免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过激的行为。 对此,我能给出的建议正如我的座右铭‘步履不停’,即无论是追求事业的高度、 社会的评价抑或生活的幸福,只管全身心地投入,不问结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持续奔跑。 若未能得到正反馈,不能也绝不该陷入长期的怨天尤人中, 相反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心态, 更用力地朝着前方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

双方的寄语正如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二位“步履不停”,不断向上求索,均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以及各种社会类奖学金。人只有在“内心自洽”后才能充满觉悟与勇气,做到“步履不停”地追求理想,也只有贯彻“步履不停”的行动方针,才能在不断地磨砺和超越中使内心平和坚韧,达到“内心自洽”的境界。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与其说这两人一个是 i 人一个是 e 人, 倒不如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中, 俞育标选择叩问内心,胡天昊坚持躬耕实践,最终获得了两个内核一致的答案,这也正是他们“长期合作,不断进取”式友谊的伟大成果。

(稿件来源: 校团委青故事采编团队 陈锦亮 沈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