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文理学院 - 《重庆文理学院报》

一步一个脚印 用心做好小事

——访材料与工程学院2020级邓娅琴

2024-06-25    

连续五次获综合特等奖学金、两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获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标兵称号,并最终被苏州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她是埋头苦干科研项目的三好学生,是甘于奉献青春的志愿先锋。实验室记录了她吃苦耐劳的模样,教室记录了她认真思索的模样。她就是材料与工程学院 2020 级学生邓娅琴。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只有那些从容不迫、不骄不躁朝着目标奋楫而行的人。

尽管初中时邓娅琴觉得自己还算优秀,但高中时她觉得自己平平无奇,深感自卑,压力很大。而大学生活给了她全新的体验,让邓娅琴跃跃欲试。她想要攀到更高的山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从加入校级创业实践部增长见识、锻炼勇气,到后面独当一面站上讲台,邓娅琴越来越成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学校药学院举办药创杯比赛时,我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和主讲人,在很多人面前演讲拿了一等奖。”她沉思着说。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没把握做好一件事前,邓娅琴总会一遍遍演练,将其琢磨透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查找资料或寻求别人帮助。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她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需要改进。

她发现自己经常事情一多就毛躁,为了改变,邓娅琴学会把事情分几个层次: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等,有计划地一件件做事。每件事她都问自己:要不要做?想要怎样的结果?可以怎样开始?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邓娅琴坚定地奔向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不擅长的事情,她也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以最大的热情、全神贯注学习新事物、挑战自己。

因为邓娅琴平时参加各种活动很积极,有一次创业实践部部长邀她参加篮球比赛啦啦操表演。她说可以试一试,其实自己一点底子也没有:犹记她上一次跳舞还是小学跳的“猫和老鼠”。

她和其他同学都是先自学,最后再配合音乐,大家都很快学会,还跳得很好。“那段时间天天有空就去食堂楼上,音响开很慢很慢的倍速练舞蹈;记不住节拍,就一遍遍背动作,自己给自己拍视频看效果。”邓娅琴笑着说。

无论做什么事情,邓娅琴总是用心对待。

大一她加入刘碧桃老师的实验室,和师兄师姐一起学做实验。刚开始,她在实验室打杂:清洗仪器、整理卫生、帮师兄师姐记录数据……尽管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她也积极认真地完成。

后来,邓娅琴开始跟着做课题、做实验。“有时候待在实验室一整天,也没有任何收获。”她回忆。邓娅琴遭受过许多次失败,任何一个步骤出错都得推翻重来,还得上网查阅资料找方法。“性能测试出错了就重新再来嘛,遇到不懂的就去看前辈们的论文,从中找思路。反正一直做下去,直到成功为止。”她解释说,眼神里透着坚毅。就是在枯燥乏味的一次次实验中,她凭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坐住了科研的“冷板凳”。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娅琴的努力收获了成功的果实:她主持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市级训练项目成功立项并结题,参与的实验课题有两篇论文成功发表在 SCI 二区(SCI 分区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及其所在领域内排名进行划分的,一区影响因子最高)上,还申请了发明专利 1 项。此外,她还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分别获得重庆文理学院金奖和银奖;主讲“材料微结构”获校级二等奖。

课外,邓娅琴还参加了我校红十字会,并在疫情期间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志愿先锋”。

在追寻梦想的途中,磕磕绊绊是常态。就在邓娅琴一路披荆斩棘的时候,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大二时,邓娅琴的父亲因病离世,这让她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迷茫。“我非常敬仰父亲,因为他很优秀,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是他撑起这个家庭。”邓娅琴追忆。父亲的乐观、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让她也学会对很多事情不计较,并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容易共情是优点也是缺点,但我喜欢成为这样的人。”邓娅琴说。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支撑她继续前行。

命运关上了一道门,又打开了一扇窗。在大学里,邓娅琴遇到一位仰慕的恩师彭玲玲。彭老师在那个年代读书没有钱,靠学校政策自己每个月勤工助学挣的两百块钱熬过去,三十几岁就成为了教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人生轨迹。“老师人很好,学问还很渊博,生活中、学术上什么东西她都知道。”邓娅琴钦佩地说。她想成为老师那样知识渊博的人;虽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她不会放弃任何希望。

“不管曾经取得怎样的荣誉和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将来。”邓娅琴谦虚地说。她将在新的起点上,一如既往地不断努力,以饱满的热情、自强不息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件事。

(李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