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文理学院 - 《重庆文理学院报》

善用时间 以科研促教学

——访我校“十佳青年”范晓

2024-06-25    

“选题要有价值、有创新和逻辑,要依托团队,要多写多练多交流、多读多看多思考,平时要注重提炼总结,撰写时注重细节技巧。”范晓分享她做科研的心得。

在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任教11年的她,在科研方面已硕果累累: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主研乡村振兴领域课题29项;获重庆市社科成果奖1次;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

在教学方面,范晓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7项,获重庆市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三等奖3次;教改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三等奖5次,主笔撰写的课程思政论文获2021年省级教学案例特等奖;主研重庆市一流课程5门和思政示范课程3门、市级课程思政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一流专业申报。

她还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4项,并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这些成绩让她成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范晓是如何做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

乐在其中的科研

“我刚到经济管理学院的时候,就是个‘科研小白’,曾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范晓回忆。

很快,同事们发觉了她的窘迫。“老师们热情地带我一同参加科研创新比赛、一起做项目,把他们的知识经验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我。我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范晓感激地说。

“在此之前,我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思考课题,查阅资料。”范晓解释。但她毫无抱怨,反倒带着轻松的神态。在普通人看来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生活,范晓却乐在其中。她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论证解决问题。一本本晦涩难懂的文献拓宽了她的科研思路,凝聚成了范晓眼中的光亮。

她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基于统计分析的基础,结合学院的学科建设平台,在科研方面获得多项好成绩。近两年,她完成重庆市扶贫办、永川区人社局等委托课题,率先在全国提出乡村人才标准20个、人才振兴指标体系13套,并完成近30万字的《全国乡村人才发展报告》;第一作者完成的资政建议被重庆乡村振兴局相关领导高度评价并采纳,以“耕读教育、涉农职业教育”为主题的资政报告多次荣获重庆市一等奖、三等奖,并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为优化学科团队建设、推动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学院开展“科研学术沙龙活动”系列,为教师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学院采取有组织的科研策略,依据“教师定方向,人才进团队,周期出成果”的学科建设思路,创造“矩阵式”研究团队,助推教师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资政建议、科研获奖等方面发展。2023年,范晓所在的团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成功,这也成为范晓科研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一身西服西裤,白衬衫打底,步伐矫健,走路带风,这是大部分人对范晓的印象。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范晓总结。为了合理安排时间,她经常买一本以时间为单位的笔记本,每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一天的行程、草稿、随笔,以抓住细碎的灵感。

以科研促教学

“我喜欢以科研的态度进行教学。”范晓热情地说。在课堂上,她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范晓主要承担《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在教学中,她坚持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思考,注重动手实操和知识学习双向发展。

除了日常教学,为了真正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她还格外注重激发学生团队的科研兴趣。她会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邀请学生组建论文小组,手把手地教学生查数据、读文献,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为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她组建科研小组,尽心指导学生如何选题、读文献,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梦想还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是范晓的口头禅。“我们在范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荣获了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三等奖。正是范老师这句略带诙谐却有力的话,激励我们一鼓作气,从校级比赛跃入国家级比赛。”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的邓同学激动地说。

在选题阶段,范晓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各种市场趋势分析和行业洞察,更针对每个选题,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的指导。“她耐心地与我们交流,帮我们理清思路,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高校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农民意愿调查’的选题。”邓同学回忆。

在撰写调查报告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范晓更是严谨地审查他们的每一句话,精心斟酌每一个细节,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她不仅是我们团队的指导老师,更是我们的智囊和支柱。”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一位同学高度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范老师倾囊相授。她牺牲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培训我们学数据分析软件,比如Smart-PLS和SPSS,建立‘融合因子分析的随机森林模型’等,配合清晰明了的图表。”她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学生的演讲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使他们能在答辩中游刃有余地展现出项目的成果和价值。

范晓不仅在学术方面给予学生支持,更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传授宝贵经验和技巧。当团队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范晓总能以她独特的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团队和谐工作。最终答辩阶段,范晓更是亲自指导学生修改PPT和演讲稿,确保呈现方式、内容精准到位。

家庭教育与减压

教育不只面对学生,还有自己的孩子。“因为工作的性质,我对孩子的陪伴没那么多,也不能经常辅导他做作业,但孩子并没懈怠,上课依旧非常认真、专注。”谈及孩子,范晓的眼睛亮晶晶地,慈爱之情溢于言表,“可能是因为我会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一些奖状、荣誉和孩子分享,平时也会在书房安静办公。”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也向妈妈学习,一起努力,变得更加优秀。

休闲时,范晓会选择练习瑜伽。“它能消除烦恼、滋养心灵、释放身心,让人全身舒畅、心绪平静、冷静思考,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范晓解释。她认为,练习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使身体得到充分营养,缓解长期久坐的腰酸背痛。

即使已收获了一些出彩成绩,范晓表示,她将像一块海绵,继续汲取知识,不断丰盈自己,在科研与教学上继续精进。

(董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