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聪明,即使提前预习了多次,但在课堂上,我还是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我也不够自律,经常上课迟到,甚至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习惯性地坐在教室的后排,仿佛这样就能逃避老师的目光和课堂上的压力。我想,能让我的经历写在这里的原因,大概就是,四年来,我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与坚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坚持参加学科竞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020 年 8 月,当我得知自己被邵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时,网络上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负面信息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我的心头。按照知乎软件上的高赞回答,我们最好的出路就是转到计算机专业。因此,还未开学,我便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抗拒。
2020 年 10 月,我进入了邵阳学院。一位学长告诉我,大学是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随心所欲,虚度光阴。他鼓励我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尤其是加入实验室,那里有着更严格的训练,更专业的知识等待我去发掘。在一番了解一下,我得知了校企共建粤嵌众创空间——一个专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打造的实验室,那里汇聚了众多热爱技术的同学们。
加入众创空间的过程并不顺利,我在第一轮选拔中,因数学与逻辑能力的不足而被刷下。我深知,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我很可能会在大学这个宽松的环境中迷失方向。于是,我鼓起勇气,去找了负责众创空间实验室的许建明老师,向他表达了我渴望加入众创空间学习的想法。最终,老师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开始以非正式成员的身份在实验室学习。我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怀着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每天的晚自习时间我都会到众创空间学习软件编程,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弥补自己专业上的不足。在寒假过完年后,我也提前返校一个人在宿舍学习计算机知识,那段时间虽然孤独,但当我看到编写的一个个程序成功运行时,也会对自己的付出感到值得,感到充实。
2021 年 4 月,众创空间在一个周末迎来了一场由广州粤嵌公司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带来的技术培训会,带领我们入门单片机开发。工程师先是讲解了 51 单片机的相关理论知识再是基本外设实验,最后让我们自己动手实践复现实验现象。我在此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软件编程知识,因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到游刃有余。工程师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代码段,我都能迅速理解并付诸实践。而在当时,C 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还没有开课。当其他同学还在不知所措时,我已经完成了任务要求,成功复现了实验现象。
学习完入门知识后,工程师让我们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基于 51 单片机的循迹小车。这包括小车结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程序设计。凭借在此之前的学习积累,我在众多的大一学员中,最先完成了小车的设计。我也开始逐渐成为众创空间的核心成员。这次经历让我的兴趣从软件编程转向软硬件结合的嵌入式技术。也让我坚定了自己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探索的决心。步入暑假,我成为众创空间中唯一一名留校学习的大一学生,在此期间,我完成了 8051单片机和 STM32 嵌入式技术的学习。
到了大二,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已经领先了其它同学很多。我深知,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希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期望能在竞赛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按照学院惯例,第一次组织参加的竞赛是 7月份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大学生嵌入式芯片设计竞赛。然而,我觉得那个时间节点对我来说太晚了。我渴望更早地挑战自己,了解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真实水平。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适合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竞赛。经过仔细筛选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项目,我发现了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这个比赛在 4 月份举行,时间正合适。然而,由于学院以前从未有学生参加过这个比赛,学长学姐和老师们也无法为我提供太多的经验和帮助。但这并没有让我退缩,反而激发了我独立探索的决心。我决定自己寻找资料,独立准备蓝桥杯大赛。两个多月的准备让我信心满满,然而,比赛的结果却并不如我所愿。我只获得了省级二等奖,这无疑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让我深感失望。但我没有气馁,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挫折。
2022 年 5 月,几位机械专业的同学找到我,希望我加入他们的队伍,一同参加湖南省机械设计竞赛,并由我来负责机械装置的电控部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由于大二的课程较多,我只能在课余时间抽空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我还要准备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那段时间,过得忙碌而充实。
很快进入暑假,在其它同学享受假期时,我却欣喜于可以全心在实验室学习专业知识和准备竞赛作品了。在备赛的那段时间里,我与机械专业的同学们紧密合作,共同学习、探讨。我发现,虽然机械和电子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最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运用机电结合的技术设计的参赛作品在湖南省机械设计竞赛上获得了二等奖,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学科竞赛上获奖。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参加不同学科的竞赛和活动,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继续探索的决心,并期待着在未来的学习和竞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加完机械竞赛,我毫不犹豫的投入到了嵌入式竞赛的准备中,利用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的作品,却只得了省级三等奖,这给了我非常大的挫败感,因为去年学长的作品可是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这让我更加难以接受自己的成绩。我开始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是设计不够创新?还是技术实现上有缺陷?抑或是团队合作不够默契?我反复琢磨,不断调整。不久后,基于该作品的改进项目终于在湖南省物联网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再次优化后,在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竞赛上意外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团队和指导老师受邀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颁奖典礼,我也有幸站上颁奖台上,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中有了镜头。
步入大三,我站在了大学的十字路口,考虑着未来的方向。是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还是继续深造?从入学就开始计划着找工作不盲目考研的我,在综合考量下,也选择了后者。然而,在备考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在回响,自己参加了那么多次竞赛,却始终没有一个理想的成绩,我无法忘记在蓝桥杯大赛上的遗憾。于是,我再次报名参加了这个竞赛,希望可以弥补上一届的遗憾。由于正在备考研究生考试和有了参加过一次的经验,我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复习了蓝桥杯大赛的相关知识,最终在省赛中获一等奖,在国赛中获二等奖,取得我校在该竞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随后我又以队员的身份报名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设计竞赛,为团队提供了选题建议和技术指导,最终我们在南京举办的总决赛上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以及最佳创意奖。在全国 6107 支参赛团队中,只有两支队伍获得了最佳创意奖,这无疑是对我们的肯定,对邵阳学院的肯定。至此,近四年的竞赛之路到此结束,最终我也成功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将继续深入研究电子信息技术。
回顾大学四年,我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从最初的迷茫和不安到如今的自信和坚定,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收获,共计将 8 个省奖和 4 个国奖收入囊中。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决心,勇往直前追求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