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状元苏易简的家风文化研究之九

笃行正道,弘毅致远——苏易简执掌科考的故事

作者:□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党超亿    
2024-06-15     浏览(42)     (1)

文章介绍了苏易简在执掌科考期间,秉公守正、杜绝徇私舞弊的事迹。他首创锁院制度、重倡糊名制度,为科举改革、人才选拔做出了贡献。


编者按:苏易简高中状元不久,在为政期间取得太宗信任,被任命为“知贡举”,予以执掌科考、选拔人才的重任。在执掌科考期间,苏易简严守法度、严格巡检、纠察舞弊、铁面无私;为杜绝考务官员被人拉拢泄题,开创锁院制度;为防止门阀世家彼此关照提携,重新倡导糊名制度。以此杜绝科考中的徇私枉法行为,确保公平公正为国选才。在苏门良好家风涵养下,苏易简秉承正直为人、清正为官的家族传统,在执掌科考期间留下“严守法度掌科考,铁面无私纠舞弊”“锁院糊名知贡举,公平公正选人才”的传奇故事。

一、执掌科考秉公守正

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时年二十七岁的苏易简,被委以“知贡举”的重任。自唐宋健全科举考试以来,这一官职均由学问渊博、声望高远,在政界和学界均享有盛誉的大家所担当,足见太宗皇帝对苏易简的认可与信赖。执掌科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其意义重大、责任艰巨;这既关系到天下举子的个人命运与前程,又关乎国家发展与国运走向。正因如此,科举考试向来都弥漫有以权谋利、徇私舞弊的阴霾。苏易简深知,担此大任既要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又要明辨是非、处断机智。

苏易简主持科考多年,为国家选拔了梁颢、程宿、陈尧叟等栋梁之材,为后世所垂念和称颂;同时,也曾因铁面无私、秉公守正剔除了舞弊代考的世交故人而遭人非议。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苏易简父亲的故友何光逢收受他人钱财,替人代考,被执掌科考的苏易简发现,当场逐出贡院。在此之前,何光逢因涉嫌贪腐问题被罢黜官职,而流落于京师。何光逢人本想借着替他人代考的机会苟取私利,却不承想刚进入考场即被主持科考的苏易简所识破。

为维护科考的公平正义,苏易简不念世交故情,将何光逢逐出考场。遭到驱逐后的何光逢因如意算盘落空,财路被断而恼羞成怒。于是何光逢贼喊捉贼,污蔑苏易简在科考中滥用权力、徇私舞弊。何光逢在坊间、酒肆等人员聚集的场所,公开毁谤苏易简,并声称其假公济私,破坏科考秩序,不配执掌科考。一时间京城里谣言四起,引发众多举子的不满,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谣言传到苏易简耳中后,胸怀坦荡又内心纠葛的苏易简,原本认为清者自清,谣言毁谤必将不攻自破;再加之心中实在不忍再将苏何两家的关系搞得更加不堪,于是决定再行隐忍之计,不去深究此事。

见苏易简毫无反应,何光逢遂变本加厉地丑化抹黑主持科考的官员,诋毁科考的公正性。何光逢杜撰出苏易简在主持科考的过程中徇私枉法、祸乱考纪的谤书,在京城肆意散播,以此诋毁苏易简的名誉、诟病朝廷的科考。看到颠倒是非黑白的“谤书”后,苏易简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叹息再三最终决意奏报朝廷。何光逢因此被捕入狱,但他仍不思悔改,非但矢口否认自己的罪行,还反唇相讥,诬陷苏易简在科考中徇私舞弊、陷害于他。后来此事越闹越大,最终传到太宗皇帝御案之上。在太宗的主持下,几经查证,事件的真相水落石出,何光逢因代考舞弊,破坏科举制度,践踏科考威严,诋毁朝廷命官被处以极刑。

苏易简得知朝廷对这一事件处置得如此严厉之后,心中甚是自责,对自己不近人情的所作所为深感苦闷。回到家中得知此事的薛母,亦责备苏易简太过薄情,万不该将父亲的故交惩处致死。薛母借用儒家典籍中关于敬老孝老的章句训诫苏易简,“凡事要懂得隐忍担当,善待长辈,遇事要知道有所进退,无论何时对长辈都要礼貌和规矩,留有余地”。

苏易简向母亲哭诉:“将此事奏禀朝廷也是思虑再三,心中却是有所不忍。念及父亲一生为人清正、为官廉明,从不因私废公、徇私枉法。孩儿在面对私情与公断之时,唯有忍痛割舍父辈所留下的故情旧谊,坚定秉承祖辈所恪守的公道正义。在私情与公义、私德与公德、私信与公信、私心与公心面前,儿子宁愿输掉自己,背负家人的一生责骂,也要守住我们苏家世代遵循和守望的公心大德。记得当年义军破城,父亲不顾生死忠于职守,正是出于这种无私忘我的公心。如今儿子大义灭亲也是对父亲遗德的继承。因此儿子才忍痛决断,放下私情,秉公处事;但这也仅仅是想维护科举尊严、严肃科考法度,并不想加害于他。总归还是我处事不周,没能向朝廷清楚、完整地禀明自己的心意,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劝阻和安抚何伯父,最终造成这种不愿见到的后果……”

苏易简背负所谓不讲情分、不念旧谊的骂名,放下私人感情,坚守公职人员的公心公信,坚决捍卫国家科考的公平正义。这种大公无私、大义灭亲的高尚品德着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不已。

宦海浮沉,仕途难料。与很多官员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所不同,苏易简却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主持科考多年,为防控舞弊,公正取士,苏易简积极探索改良考务的可行路径,开创了“锁院制”,重拾了“糊名制”,为科举改革、人才选拔。

二、首创锁院杜绝徇私

为尽量杜绝科举考试中亲朋世交彼此勾连、相互串通等徇私舞弊情形的发生,苏易简首创了“锁院制度”。所谓“锁院制度”,就是参与科举考试命题、监考、阅卷、监察等工作的考务人员,在确定其本次科考工作的身份后,旋即进入贡院之中,锁定禁足于此;从确定身份之日起,至本次科考结束、发榜之前,所有考务人员的办公事宜、衣食起居尽皆在贡院之中,不得诏令不可随意出入,不许与外人交往,不得同外界联络。简言之,但凡参与科考的考务人员统一入住贡院,锁禁于此。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六》记载:“(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正月,诸道贡举人万七千三百,皆集阙下。辛丑,命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同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后遂为常制。”这一年,苏易简再次主持科举考试,在总结之前科考存在的纰漏和教训之后,苏易简带领诸位刚选定的考务官员,直接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部的联系,避免再受亲友的请托,有效地维护了科考的秩序和公平公正。

这一制度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被一直沿用,对杜绝徇私舞弊、以权谋利等破坏科考秩序、影响考试公平的行为有着积极作用。“锁院制度”的实施,为宋代考务改革、考风改善、人才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重倡糊名公正选才

从远离朝堂的巴蜀大地走出来的苏易简,虽曾有辉煌的家族历史,但皆为百年前的唐代故老,其出身并非宋代初期显赫的名门望族。正因见证了底层民众的艰辛苦难,经历了寒窗苦读的无数磨难,苏易简更加深刻地感知到天下寒士的诸多不易,也更能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对于寒门子弟的重要性。于是知贡举的苏易简在执掌科考期间,对现行的“公荐”机制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即重新倡导“糊名制度”,以阻断门阀家族彼此“公荐”荫护,垄断科考的弊政;为寒门子弟、饱学之士、有识之徒争取了更为公平公正的竞争和选拔机会。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在审阅戊子科试卷期间,苏易简与名相吕蒙正等人顶着当朝权贵的压力,力排众议,抵制积弊已久的“公荐”机制。斩断门阀士族、豪门子弟,借“公荐”之名,相互荫庇、以权谋私的后路。所谓“公荐”机制,是指阅卷官员,彼此推荐所认同或赞许的考生,予以推荐入围的机制,乃是一种在各大门阀士族之间长期默许、近乎约定俗成的阅卷和选拔机制。在“公荐”机制的作用下,久而久之将使门阀士族、豪门望族的势力急速膨胀,并垄断科考和官场,打破朝堂权力平衡、破坏科举公平体制;而下层的寒门、寒士则将愈发难于实现登科入仕的梦想,更难制定和施展利于民生、益于底层的政策律令。长此以往,科考的公平性与底层学子的希望,朝廷政令的合理性与国家政权的稳定等矛盾和问题都会愈发尖锐,难于解决。

鉴此,苏易简倡导重新实施“弥封考生姓名信息”的“糊名制度”,为改革科举陈规弊政,杜绝“公荐”之风起到良好作用。如是为寒门举子命运转变、崭露头角迎来契机。正是这些为公平取士而进行的改革和斗争,才使得诸如程宿等出身寒门、毫无背景的少年天才,免于因“公荐”机制而被埋没。

苏易简所倡导的“弥封”和“糊名”机制,为此后科举考试中弥封试卷“糊名制度”的最终确立扫清了障碍。该制度的重拾与完善,为天下寒士、底层学子能公平参与科举考试,并借此登科入仕、跻身政界起到良好助益。这一制度的实施,为人才选拔,朝政革新,国家稳定,权力平衡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