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芒种:他们在能量积聚中“催化”学科的丰盈

作者:出品:南航24节气工作室    
2024-06-10     浏览(103)     (0)

文章介绍了南航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强调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多元探索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前景。该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着力解决重大型号及装备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化学人才,推动材料科学、医药健康、能源开发等领域的进步。






  风吹穗色盈,蝉鸣夏始忙。6月5日,12时09分40秒,我们迎来了夏季第三个节气———芒种。
  芒种的到来标志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意味着收获,也预示着新阶段的开始。北收麦,南种稻。一收一种间,倾注着晶莹的汗水,唯有播种希望,潜心耕耘,方能收获生命的丰盈。在洋溢着热情的节气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南航化学学科一路守望、一路耕耘的岁月。观势而动,应时代大潮谋划发展化学学科源起于1986年开始招生的“腐蚀与防护”专业,在成立专业前,学校就已经在基础学部成立了化学教研室,在教学上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基础。1999年,应江苏省及国家国防科技发展需要设立“应用化学”专业,这一专业在2004年被选为学校7个特色本科专业之一立项建设,2021年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以“应用化学”专业新能源化学方向为基础,成功孵化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独立招生。
  在前期专业建设的坚实基础上,2003年获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批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顺利申报化学一级硕士点,同时还依托材料物理化学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学科发展始终稳步推进,学科水平和学科声誉也在不断上升中,2013年起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学校最早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5个学科之一。以学科建设为依托,2014年获批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批江苏省高效电化学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整体布局。2017年,学校十六次党代会提出 “学科固本强基计划”,2019年,校党委将“理科振兴计划”作为学校11项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学校推进“理科卓越工程”实施,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化学学科不断加快向上攀登的步伐。
  在建设发展之路上,学科始终紧跟时代发展,响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了深厚的发展优势。学科立足国际化学科学前沿,聚焦国家航空航天与国防战略需求,目前已形成了能源化学、光电催化、材料化学和合成化学等4个稳定、特色和优势较为明显的研究方向。乘势而上,以创新思维培育人才学科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在建设之初,学科就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我刚留校的时候,整个教研室加上实验室专职教师只有20来人”,自1985年来到学校读研并留校工作至今的何建平老师回忆到,化学学科教学任务重,老师们的大量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也导致了初期科研上的发展脚步放缓。随后一段时间,因为部分教师退休或者离职,导致教师数量再度减少,到了1999年,只有不足20位教师。
  为了能够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科队伍,师资引进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有目标的主动拜访”成为引进人才的策略,团队老师们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方向,确定相应的人才需求,在对强势院校相关毕业生情况综合调研后,精准锁定相应人才,并主动前往相关院校进行对接。那段时间,奔波在全国寻觅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常态,虽然不免会有一些“碰壁”的情况,但是整体来说,人才引进成效突出。
  正是引进的一大批学科人才,使得化学学科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跃升。如今,学科有教师35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人,国家青年人才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杰青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5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校长空英才2人、长空之星5人。
  不断强大的师资为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实验”和“安全”始终是贯穿化学学科的关键词。实验能力是决定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学生的教育中会着重凸显。在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比重大,实验教学专职教师提供全程指导,保证实验安全;在研究生进入教研室的第一步,老师们就会开展实验安全操作步骤与教育的严格培训,通过考核后,才能参与到相关课题研究中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是第一位的”,姚小泉老师说到,这已经成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共识。
  学科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依托化学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与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统筹规划,实验室实验条件完备,实验课开出率100%,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课占实验课程总数的30%以上。
  南航化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研竞赛,推动学生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先后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铜奖、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二、三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一、二等奖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与此同时,结合社会需求,立足“三航”特色,从“应用”这一维度出发,推动学生开展更多和应用有关的基础研究能力储备。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无论是在国防领域还是在新兴产业,南航学生在就业市场都受到了极大欢迎。聚势而强,以多元探索点亮特色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学科,化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创造新物质的学科,对“三航”技术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多年来,南航化学学科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着力解决我国重大型号及装备中的化学问题,重视前沿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大力推进技术原始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提前进行前瞻布局”是学科在科研之路上发展动力强劲的关键,这也让学科的科研起点早早站在了“风口”上。经过多年积累,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都积聚了大量优势。
  一方面,面向服务国防事业,学科始终立足三航特色,助力国家绿色转型及降碳的战略方向,深入布局相关方向,持续攻克多频谱兼容隐身材料的设计、制备、应用等关键问题,发展了多频谱兼容隐身涂层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化学合成,攻克了红外、雷达、可见光、高光谱多频谱兼容隐身的关键技术,部分成果已经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先后获得国防及其他省部级二等奖8项。
  另一方面,面向服务国民经济,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成功开发了30多种超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突破了光电关键原料的技术瓶颈,以此孵化的企业已经成为国内该领域的佼佼者。开发了高安全锂电隔膜技术,低成本干法涂布技术,锂离子电池正负极补锂技术,还突破了超高功率超级电容器工程化关键技术。
  学科获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17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航空基金等项目,先后获得授权发明与专利100余项,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被引用次数多达30000余次。
  面向未来,学科将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科研投入、拓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化学人才,推动材料科学、医药健康、能源开发等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在“理科振兴计划”的基础上,围绕“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发展布局,部署“学科攀登行动”,实施“理科卓越工程”,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化学学科迎来了自己的“芒种”时节;化学学科要坚持聚焦服务支撑新型工业化,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急需和“三航”领域发展需求,发挥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加强前瞻性战略谋划,持续推进特色更特、强项更强,锻长板强优势,产出更多标志性创新成果,真正入主流、创一流。———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党委书记 石勇 院长 顾冬冬(出品:南航24节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