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山东工艺美院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钟晓雅    
2024-06-01     浏览(34)     (0)

该文


我结合思政课教学,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常学常新中“深化”理论学习和讲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意识形态安全、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建设、文化传承发展等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任课教师,学深学透讲好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呈现“加速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内涵非常丰富,思想非常深邃,又在文化强国建设伟大实践而不断地丰富发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满满一桶水”,而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理论素养,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持续更新我们的理论库存,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主动回应学生不断更新的关注点,拓展理论讲授的深度与广度。

二、坚持内容为王,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课程教学体系。从“新思想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架构来看,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讲解,主要集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章。但是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实际上是贯通于“新思想”的各领域各方面。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就要求我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讲授,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体系的固定章节,而应深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接点,将理论讲授嵌入到课程整体的知识链条之中。比如,在“新思想概论”课上,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嵌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章;在讲国家安全时,我们结合意识形态安全来讲;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部分,结合了传统文化的和合之道,中华文明统一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群建设方面,也注重挖掘文化文艺的视角。比如我们的“五史”课程,就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艺与时代———美术经典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史》《从延安到北京———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思想与实践》等。下学期,在学校统战部指导下,围绕中华民族发展史,马院将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课程主线就是立足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阐释,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发展、演化过程。这种教学转化,对思政课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仅要熟悉规定内容,还要挖掘自选内容,我们努力将学校在民艺研究、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方面的重要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造具有我们艺术院校鲜明特点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三、坚持学以致用,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团队重视实践教学,经过摸索提炼了“艺术思政”翻转课堂和“体验践学”实践课堂两套实践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讲为主”,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挖掘代表性艺术作品,用美的视角去诠释、展现新时代的重大变革和重大成就。“体验践学”实践课堂“以画为主”,鼓励学生将思政课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在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本学期,我们对实践教学进一步探索,联合团委组织开展了“画中有话———设计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暨竞赛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服务美好生活、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生态文明与绿色设计”等板块,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演讲展示两个步骤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牢“为人民而设计”的艺术使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