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顶刊一作!“科研小达人”进阶之路

作者:学生记者  张晶晶    
2024-05-23     浏览(53)     (0)

前不久,我校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倪飞雪以并列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文章,该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胰高血糖素(GCG)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血管拟态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这项工作是学校精准医学研究团队继在Small,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发表后的又一个高水平研究成果。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滨医“科研小达人”的成长故事。

破晓之光:科研探索的晨曦

科研之路犹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探险,一旦踏上这条未知的旅途,便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个研究成果就像那一座座深藏浓雾之中的“宝藏岛”,等待着勇敢的研究者们去揭秘。倪飞雪就是这群“勇往者”中的一员。

每一次实验、每一篇文献都是向着宝藏之地更近一步的线索,而每一项精确的试验、每一处细小的发现都是解开重重谜团的砝码。“我从来不是孤身一人,无数前辈的智慧结晶和志同道合的师长、朋友的帮助,都是我科研路上坚实的支撑。”倪飞雪表示,“我是非常幸运的,来滨医之前,师兄师姐们已经为我铺设了道路,他们所做的初步验证和数据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起点。以此为基础,我开始在徐玉雪和魏鹏飞老师指导下,探讨药物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并优化递送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实验内容。”

谈及科研,倪飞雪感悟颇多:“科研既是探索未知的旅程,也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感受到了科研带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疾病相关分子靶向与纳米材料抗肿瘤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在她的研究生涯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了两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包括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上的文章以及北大核心期刊的论文。目前还有一篇中科院二区top期刊的文章正在修回。

智慧之翼:科研本领的飞跃

倪飞雪珍惜每一次的实验机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她极为看重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实验步骤,更重要的是前瞻性地规划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状况和应对措施。这些都是倪飞雪从研一开始积累下来的硬实力。

谈及科研经验,倪飞雪有自己深刻的认识。首先是厚积薄发。“新手期”的速成秘籍是真听、真看、真感受,多问、多学、多思考,这也是让她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和技能基础行之有效的准则。万事开头难,唯一的笨法子就是“记”——每个实验的详细步骤要记录,观摩师兄师姐操作时的细节要记录,上手实操遇到的问题也要记录……就是这个“记”的习惯,让她在独立面对变化万千的实验类型时仍能游刃有余。

其次是力学笃行。“在学习实验过程中,本着可以不做,但不能不会的原则,师兄师姐做什么我就学什么,自己没有实验就帮助师兄师姐做实验。自己做了才会遇到问题,后面再做才可以少走弯路。”所谓的技巧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出来的,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她勇于质疑、自主学习、善于创新的学术素养。

最后是融会贯通。从实验的“观摩者”,到实验的“协助者”,再到能独立完成实验的“主导者”,完成这一过渡要走很久很久的路。科研是要俯得下身来做的,她一再强调,“查阅文献是有必要的,我们能够汲取前人的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等,这些都是构建自己研究框架的基础。”

灵感之花:科研思维的盛放

兴趣是做科研的“敲门砖”,而坚持和创新才是做好科研的“踏脚石”。正如倪飞雪在研究作用机制时的亲身经历,她尝试了数种方法、重复了数次实验只为验证并确定一个结论。她在去年3月底收到文章的大量修改意见后,历时5个月集中补实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同时进行,她仅在实验室的平均每日步数就已达到一万多步……

就本硕阶段的科研差异,她坦言:“本科阶段的实验由于时间限制,都是较短或较精简的。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实验需要两到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本科期间是学习理论的过程,做的实验是基础且重要的,这些都为我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对倪飞雪而言,沉浸于实验室、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是常态,实验的失败更如同家常便饭。但每一次跌倒都孕育着蜕变的种子。“结果不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里的那些让我们成长并终生难忘的经历。时间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补偿你,在你光明的未来,或许会惊喜地发现,付出过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为你增添莫大的助力。”她这样鼓励着正在从事或打算从事科研工作的学弟学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