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长江文明系列讲座第七讲———从磨盘山遗址看长江下游的文明演进

作者:宣传部    
2024-05-30     浏览(82)     (0)





  近日,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长江文明系列讲座第七讲开讲。
  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郎溪磨盘山遗址”的考古领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赵东升教授,以《从磨盘山遗址看长江下游的文明演进》为题,由“何以中国”的探讨为引,重点阐述了“社会复杂化”与“中原化进程”两个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学术背景、遗址概况、多学科融合以及发掘价值与意义4个角度,和同学们分享了磨盘山遗址的发掘情况。我校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车广锦先生主持讲座。“多元”与“一体”———溯源中华文明文明起源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课题。赵教授以学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何以中国”的探讨为引子,为介绍磨盘山遗址的发掘作了宏观背景的知识铺垫。
  中华文明究竟有多长的历史?中华文明5000年从何时算起?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文明史只能往前追溯到距今3300多年前的商代。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又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第二阶段在距今5200—4300年前后,第三阶段大体相当于距今 4300—3800年前后。即5000年中华文明,以国家意志确定为5800年。赵东升介绍,最早提出“古国时代”这一概念并加以系统论证的人,就是车广锦先生。
  “中国”一词较早出现在周朝初期,也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政治上最早中国的形成,当以距今4100年以后的广域王权国家———夏的出现为标志。而夏代以前,距今53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就已经兴起了良渚古国,可以良渚古国视为早期中国的前身,是以血缘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国家形式,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任何一种现代文明都以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西欧的现代文明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土耳其的现代文明与奥斯曼文化等,都是如此。文明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既相通,又各有不同。中华文明以“多元一体”为主要特质形态,这就深刻地规范了中国的民族性,影响了中国的当代性。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是区域社会复杂化和中原化进程协调统一的成果,多元时期就是社会复杂化时期,一体时期就是中原化进程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各区域主要为独立发展,社会复杂化程度越来越深,但终究未能突破血缘的局限。直到中原王朝建立以后,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融入中原王朝政治体制,这就是“中原化进程”。磨盘山遗址,就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区域性复杂社会如何形成,又如何融入中原王朝的典型范例。
  学者们在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交融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和宁镇地区的玉器制作技术传播路线都在皖东南地区出现了空白。例如,皖东南地区处于崧泽文化圈的中心位置,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如何催生出良渚文明?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如何通过皖东南地区向东、向南扩张,这些都成为赵东升教授开展磨盘山遗址考古工作的学术背景。“三次发掘”———回顾磨盘山遗址考古工作概况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磨盘山遗址,位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东岸,处于皖南山地、宁镇丘陵、宜溧山地和长江围成的低地的南部边缘。遗址北有郎川河流过,郎川河发源于皖南山系的广德市东南部山区,与太湖南部水系相通,向西北注入南漪湖,然后经水阳江流入长江。因此,遗址可与长江水系、环太湖水系连通,正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要地理节点上。
  磨盘山遗址经过多次勘探,确定现存遗址区域为东西两块,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西侧区域面积约52000平方米,遗存年代以马家浜文化时期至春秋时期为主,也有少量宋代墓葬;东侧区域面积约8000平方米,遗存年代以商周时期为主。在南部还有约3000平方米的明清遗存分布区。遗址保存较完整的核心区域为西部台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台地的西北角最高,剖面显示文化层厚4.5米。
  20世纪70年代在开挖新郎川河时,发现了磨盘山遗址。遗址文化内涵丰富,2012年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016年和2023年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分别为725、400、515平方米,共1640平方米。发掘全面揭露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时期的土台墓地,兼顾生产、生活区。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43座,包括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9座,崧泽文化墓葬321座,良渚文化墓葬5座,夏商西周时期墓葬5座,南宋早期墓葬3座;房址77座,大部分为马家浜文化晚期;灰坑163座,大部分为夏商时期;出土可修复遗物4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瓷器、硬陶器、原始瓷器等。遗存丰富———展现文明演进脉络赵东升教授认为,磨盘山遗址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文明模式”,凭借开放、包容、平等的社会文化,磨盘山遗址成为古国时代次文明中心的典型代表。遗址拥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时期、商时期、西周—春秋时期连续的文化堆积,尤其是马家浜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有明确的连续演化过程,可成为研究长江下游文化谱系和文明演进的典型范例。
  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约6200-5800年)文化层可分为11个亚层,土色总体以融合了网纹红土的红黄色为主。文化层的形成原因以建设居址为主,居址在高地和低地均有分布,南部房址下叠压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较宽浅沟,沟内填土中包含有大量的生活用器残片。居址外围边缘有少量墓葬,似存在居葬合一的特点。随葬品可见红衣陶高柄豆、大口缸、折腹鼎、玉玦和玉璜等。
  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800-5300年)文化层可分为3个亚层,每层分布有大量墓葬,叠压打破关系非常复杂。少量墓葬随葬大口缸或杯形豆,表明已有一定的等级差异。随葬品以大量的小口壶形器最有特色,鼎、豆、壶、罐、杯为基本的器物组合。有的墓葬以随葬大量石器为主,有的墓葬随葬较多的网坠和陶质织网工具,说明社会应具有一定的分工。
  良渚文化至钱山漾文化时期可分为4个亚层,土色以黄灰色为主。这一时期有少量房址和墓葬,遗物可见双鼻壶、陶鼎等。商周时期可分为3个亚层,土色以灰白色为主。这一时期也有少量房址和墓葬。灰坑较多较大,对早期遗存造成较大的破坏。文化层中有少量的原始瓷器和来自宁镇—皖南地区的鬲、鼎、豆、甗等。融东贯西、连北通南———认识磨盘山遗址价值磨盘山遗址距今6000-5000年间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正是古国文明开始酝酿、形成、演变的关键时期,遗址中的马家浜文化遗存是目前所发现的最西的地点,表明马家浜文化已不局限于太湖流域,向更西的区域扩展,同时也说明皖东南地区正式被纳入环太湖区域的文明进程。崧泽文化时期磨盘山遗址已成为联系各支文化群体的中心性聚落,起着沟通南北、融贯东西的重要作用。遗物主体以崧泽文化因素为主,同时也发现较多的来自于凌家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大汶口文化、薛家岗文化、龙虬庄文化等周边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崧泽文化“古国”化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结合地理地貌特征,此时的磨盘山所处的皖东南地区,通过郎川河流域沟通凌家滩文明和良渚文明,成为良渚文明诞生的主要的文明廊道。
  磨盘山遗址史前时期尤其是崧泽文化遗存,体现了“多元”时期丰富的内涵,既有多元统一,又有灵动创新,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丰富并深化了对古国时代崧泽文化的认识。
  良渚文明是史前时期最早最发达的文明体,其形成得益于环太湖流域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发达的生计资源。中原广域王权国家建立以后,夏、商和西周王朝相继对东南地区进行经略,环太湖流域逐渐纳入以中原礼仪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中原广域王权国家建立以后,夏王朝就与东南地区的马桥文化建立起了联系,其后的商王朝与宁镇地区的湖熟文化和太湖南部的后马桥文化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西周—春秋时期的吴、越、楚等国继续在皖东南地区交汇,直到秦帝国的诞生,才基本完成了中原化的过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车广锦先生对赵东升教授的演讲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从整个长江下游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大思考中,选择并不为考古学界聚焦的磨盘山遗址,做出融东贯西、连北通南的大文章,揭示该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研究文明起源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是研究能力的高度体现。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乃实至名归。他寄语南航学子学习赵东升教授在磨盘山遗址坚持10年的定力和精神,在认准的研究方向上付出毕生的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讲座现场,举行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实践育人基地”授牌仪式暨“文化传承·南航行动”文化大讲堂特聘专家授聘仪式。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