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陈兵:向“新”而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人才支撑

作者: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2024-05-30     浏览(54)     (0)




  编者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高校如何发挥支撑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南航如何“因地制宜”聚焦“三航”特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南航担当。南航报特开设 “热点聚焦”专栏,陆续刊发学校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与思考。本期刊发研究生院院长陈兵教授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与大家分享。
一、树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所蕴含的生产力。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性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层次化的特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又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工程人才。研究生教育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是根本、创新是灵魂、实践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质量是生命”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按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三个突出”导向。
  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急需。通过专项招生、培养方案修订、关键领域学位点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学位点培育、跨学科协同培养等方式服务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工程技术研发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的能力。
  更加突出分类培养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深入打造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链条,完善分类人才选拔机制、分类优化培养方案、分类加强课程建设、分类健全培养机制、分类推进学位论文评价改革、分类建设导师队伍。
  更加突出产教融合育人。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突破口,依托行业重点企业,组建多学科、跨校企教师团队,大力选聘行业导师、产业教授。校企共同开发建设教材,打造“强国筑梦·大师引航前沿课”“关键领域的特色产教融合课程”,形成全链条衔接、全过程协同、全方位融入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
  二、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期待。卓越工程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学校将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构建“四共四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生态,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使命共担,推动理念相融。充分发 挥 航空工业、航 天 科技、航天科工、中国航发、中 国 商飞等20家央企集团组成的理事会优势,推动校企承担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共同使命,不断强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形成相互契合、有机衔接的校企协同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和育人生态。
  坚持平台共建,推动场景相融。紧密聚焦空天飞行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以现有的校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统筹校企各方资源,提升科研育人平台。通过平台共建,真正让工程硕博士生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
  坚持师资共享,推动创新相融。选聘优质企业专家担任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行业导师、卓越工程师导师。通过组织企业导师聘任及培训会,召开校企导师交流会、企业导师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育人水平。
  坚持人才共育,推动文化相融。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牵引,校企融合推进优质资源建设。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工程硕博士专项学生参与校企联合攻关课题,形成全链条衔接、全过程协同、全方位融入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推动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感知企业文化、走进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
  三、完善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育保障体系目前,研究生培养在支撑新质生产力方面面临极大挑战。一方面,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需要我们统筹好、平衡好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科技发展时常面临“卡脖子”现象,这需要我们尽快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此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底层逻辑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可以说,重塑人才培养范式,更好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专项,引导建好大师前沿课程、产教融合课程、企业课程、国际化课程、在线课程这五类核心课程,不断提升课程内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高阶性、前沿性、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升引导性、研究性、互动性。同时,通过加大教学评价、发挥督导作用、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竞赛等方式,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
  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健全导师岗位选聘和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动态管理。构建校院两级导师岗位培训组织体系,推进岗位培训常态化。搭建“导师+”研究生党建、思政一刻钟等平台,拓展导师思政工作载体,促进导辅协同育人;深化“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校院两级“五好”导学团队创建工作,增强导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不断完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导师和学院对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通过运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完善的培养过程监督、预警、分流、淘汰机制、质量评价、学位论文评价分析机制。狠抓学位论文评阅、预答辩、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学位授予质量。
  不断拓展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渠道。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建成高层次、常态化的国际联合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内涵质量。加强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暑期国际课程建设,建立国际化培养精品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加大对研究生短期访学、国际会议的支持力度。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础和先导。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发展又推动了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南航特色的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加快培养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