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立德树人强引领 聚力创新助发展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纪实

2024-06-01     浏览(207)     (0)

在新中国材料学科发展史上,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可占一节重要篇章,其可溯源至 1902 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肇始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化学系。自 1952 年,中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我校已故教授时钧院士倡导创建新中国首个硅酸盐水泥专业以来,学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传承并弘扬以唐明述院士,杨南如、胡道和教授等老一辈大先生“自立创新、‘砼’心创业”的育人理念。 七十载春华秋实,一代代材料师生“砼”心润德、笃行致远、守正创新、勇攀高峰,形成了科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科发展优势突出的办学特色。

坚守科技报国之志

大师引领大工程发展

材料是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基石, 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古代就有劳动人民用黄土、碎石筑起万里长城的世界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建设百废待兴,混凝土工程关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我国人多地广,基建工程规模宏大,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和基建工程寿命,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1952 年,时钧先生创建新中国首个硅酸盐水泥专业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批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唐明述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参加筹建三峡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看到为数众多的桥梁、大坝因碱集料反应而遭受破坏,而立之年的唐明述立下了“让混凝土工程如磐石之固、柱石之坚,保证重大基础设施使用期达一百年以上”的终身研究、攻克混凝土工程之“癌症”的科研目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执着于混凝土研究的唐明述先生创建的“碱集料反应”快速检测方法,在国际上被盛誉为“中国法”,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建设、国家重点工程贡献了力量。 1987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殊荣,1995 年唐明述先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出了 60 余位奋战在世界各地各行业的杰出人才。

深耕细作结累累硕果,继往开来谱发展新篇。在时钧先生、唐明述先生的引领下,1954 年,南京化工学院招收水泥生产工学硕士研究生;1978 年, 获批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 2 个硕士点;1983 年,获批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1998 年,原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系、 应用化学系腐蚀与防护专业等组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厚植学科沃土,汇聚发展力量。 一直以来,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 B+等级,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连续四期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国防特色学科。 材料科学 ESI 排名连年攀升,2021 年位居全球前 1‰(2024 年 5月位居全球前 0.46‰),支撑我校化学、工程学 ESI 排名进入全球前 1‰。

聚合创新创业之势

产教融合培养大人才

材料学院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先后获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省级特色党支部、 省级党建工作 “样板支部”,涌现出大批先进教师典型。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石。 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 实现了一流专业全覆盖,获批 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省级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 个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积极构建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课程、 一流学科协同并进的新格局。学院紧扣国家发展需求, 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 改造提升传统专业, 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学科秉持产学研合作发展, 在推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同时,坚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的理念,与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依托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引领骨干企业共建材料行业和区域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战略联盟及工程实践创新平台, 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 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聚焦工程实际,以企业项目合作为契合点,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共享和管理机制之间的协同,提升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的能力, 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行业急需人才,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常态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和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七十二载薪火传承, 学科培育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前沿技术创新团队,全国优秀教师 2 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5 人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和一批国家级杰出人才。在一代代材料人砥砺奋进的过程中,学科逐步凝练了以“信念坚定、同心同德,爱岗敬业、立德树人,勤奋严谨、开拓创新,诚朴笃实、甘于奉献”为内涵的具有学院特色的“‘砼’心精神”,先后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曹湘洪、江东亮、徐德龙、刘加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加拿大两院院士陈忠伟,欧洲科学院院士王连洲,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蔡玉良等 2 万多名杰出校友,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广泛赞誉。

锚定“四个面向”战略目标

开创新时代新材料之路

科技工作者应当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推进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们勇挑大梁,积极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院时,学科仅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腐蚀与防护三个研究方向, 主要立足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发展需求, 聚焦混凝土结构创新与发展。 新时代,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学科全体科技工作者勠力同心,在低碳水泥制造及应用、前沿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腐蚀防护、高分子材料及加工工程、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科研领域持续保持特色和优势,并积极推进“材料+”交叉学科跨界融合,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学科作为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建成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胶凝材料制造与应用分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胶凝基复合材料分中心、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南京分院等国家级平台;搭建建材行业碱集料活性研究检测中心、江苏省无机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非金属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工程先进材料 JR 重点实验室、先进无机功能复合材料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功能复合新材料研究基地;共建中俄联合实验室等诸多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科发展硕果累累,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国内著名的学科点之一。 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千余项,科技经费超 5 亿元,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重大成果转化及服务行业、企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国家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敦行致远、久久为功,赓续前行、惟实励新。 未来,学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3060”双碳目标,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深化科产教融通创新,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推进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构建大平台、服务大工程、形成大成果为重要战略举措,助力打造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有地位的国际一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学科建设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