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大学 - 《成都大学报》

科研双选:架起项目和师生互选的桥梁

2024-05-31     浏览(38)     (0)

成都大学通过举办科研双选活动,搭建了项目和师生交流平台,促进了项目和师生的精准匹配。师生双方满意,项目有力推进。文章介绍了该校开展科研双选活动的背景、措施和成效。


近百个科研团队成功遴选了近180余位本科生、多个项目稳步推进、科研双选成功举办两届……我校积极创新思路,极力推动科研双选,促进项目和师生的精准匹配,多个项目得以注入“新鲜血液”,科学地解决了“项目难找师生,师生难找项目”的问题。目前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有的项目取得了成效,成大创新创业呈现出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打通堵点 搭建项目和师生的平台

 

“科研项目需要师生参与,师生也需要在科研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科研项目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师生团队呢?师生又在哪里去找科研项目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创新创业学院、技术转移学院院长陈烈脑中“盘旋”,一直深邃地思考着。在2023年1月,陈烈在把这个问题在创新创业学院工作例会上抛了出来,她说,“大家发挥集体智慧,创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项目和师生对接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讨论起来,“可不可以搞个科研项目集市?”“陈列科研项目成果,让同学们来选?”“项目路演,吸引科研爱好者……”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中,终于达成共识:开展科研双选!让好项目和热心科研的师生精准匹配。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国家“大创项目”培育迫在眉睫,创新创业学院旋即开展调研,面向教师征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选题并对大创项目需求进行摸底,学校现有近60余个项目需要启动,但急缺人手。与此同时,也有大量师生也在寻找科研着力点。通过摸底发现,像赵虔老师的“油樟叶渣再利用制备低成本离子电池硬碳负极项目”涉及多个学科的项目占大多数,但项目团队成员专业背景较为单一,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结合项目需求,为让项目匹配到精准的创新研究团队,发挥各专业优势,提升创业项目质量,推动项目落地转化。

收集并发布项目需求、制作海报、布置场地……2023年5月,首届科研双选如期举办,现场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徐玉玲老师的清凉茶开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在制作样品的过程非常有趣”、“我们团队还缺一名PPT制作高手……”项目负责老师在站台前细心讲解,有的学生手握自荐书自我推荐,有的学生耐心询问,“唐琳老师的基于迁移学习的农作物病虫害图像检测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还缺人吗?我分析数据比较有耐心,我想参与。”“我毛遂自荐,我是实验试做的一把好手。”师生喜笑颜开,项目和师生越靠越拢,越走越近。首期科研双选结束时,有67个项目招募成功,找到了理想的团队。“连翘配方颗粒质量再评价研究及其成果转化项目”负责人刘涛教授告诉陈烈,项目匹配到了2人,同学们学科背景是交叉的,关键是他们年轻有活力,有科研志趣和志向。这些同学就是项目所要的。“真的是太感谢创新创业学院搭建的科研双选。”“我找到组织了,我渴望把课余时间用好,现在找到了我的用武之地。”商学院学生方玉婷同学兴奋地说道。

看到师生出自于内心的欣喜,项目和师生们精准匹配,达到了举办科研双创的初衷,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们成就感满满。目前,学校的科研双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师生双方满意,项目有力推进。

早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学校也于2022年配套出台《成都大学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2-2025)》。

文件的出台为科研双选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文件中明确规定,实施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四创融合”创新创业建设,发挥国家众创空间平台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大创项目选题,强化重点领域创新创业成果的培育与产出,持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举办科研双选旨在为师生搭建双创平台,找准学生大创项目质量提升的关键点,通过科研双选,帮项目找师生、帮师生找项目,实施有组织的跨专业科研组队,架起项目、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实现精准对接,让更多的本科生直接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和课题,在科研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

 

精准匹配  促进师生充分交流和互选

 

学校力促项目科师生的匹配,在科研双选中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师生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进行双向选择。老师们从研究方向、科研进展、指导规划等方面介绍自己的项目需求;学生们结合专业能力、兴趣方向踊跃报名自荐,很多师生在科研双选会现场配对成功。“科研双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学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还能在项目转化落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实践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学院、技术转移学院副院长李瑞瑾说。

学校建有CC国家众创空间,配套“三区两室一中心”(创意区、创业区、实训区、创意室、路演室、“双创”服务中心),为提供项目团队提供高品质双创服务。同时,学校建立高质量大创项目培育体系,并匹配优质创新创业导师资源,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创业指导,推进优质项目成果转化。

科研双创多个科研团队提出技术经纪人岗位需求,去年12月学校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后,围绕技术转移落地应用开展了实地考察、研讨交流、实战演练、项目对接等实践活动,培养了首批41名在校大学生技术经纪人。“大学生技术经纪人为科研项目输送技术转移人才,促进市场和科研团队真正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做好科研项目团队和企业的桥梁,促进学校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刘巧玲说到。

学校建立高质量大创项目培育体系,提升大创项目质量,推进优质项目成果转化。经过前期项目征集、专家评审、遴选出182个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入库项目,对入库项目的用人岗位需求进行摸底,整理项目简介及岗位需求,并提前发布岗位需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在科研双选咨询服务点现场,“食品专业方向的同学可以关注陈静老师的‘复方银花解毒颗粒再评价研究成果转化’项目,非常对口。”双创服务中心胡长丽同学耐心地给前来咨询的李高阳同学介绍。双选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耐心宣传创业政策、解答疑问。“后期还需要什么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您可以了解一下?”为跟踪了解科研双选的效果,做好项目后续孵化指导,双选会现场组织同学填写问卷,科研双选之后不定期与成功匹配项目老师与学生联系,了解后续动态。

科研双选会提供岗位涉及多个专业且需求量大。“这次科研双选涉及机械、新材料类的占了很多比例,机械学院动员了80余名同学到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白涛涛说。各学院积极宣传科研双选会,机械学院辅导员钟菲老师第一时间就把科研双选的资料发布到学生群里,叮嘱班委干部主动带头、动员报名。“个人简介要突出特长,把科研志向写出来。”“你的前期科研成果是亮眼的,把你的重要成果罗列出来。”机械学院辅导员钟菲在指导同学们个人简介和科研意向书时说到。并精准推送给匹配度较高的求职同学,助力学生顺利加入心仪的科研项目,提升人岗匹配和简历投递转化率。体育学院周平老师、基础医学院张飞老师等多个学院辅导员老师带队,让学生感受科研氛围。

 

成效初显  多个项目被注入“新鲜血液”

 

在科研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12月,“智农慧眼”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姚远、向达兵老师带领刘畅、陈林等同学日夜奋战,获得了金奖。“近两年,学校立项了182个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入库项目,实现大创项目质和量双升。通过科研双选平台,让本科生直接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和课题。”陈烈介绍到。

打通“堵点”,成功匹配。科研双选自2023年5月首次举办以来,一批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纷纷加入创新创业导师行列,涉及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百余个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科研双选提供包括技术转移经纪人、项目核心成员、视频剪辑、PPT制作、商业计划书撰写、营销(策划)、运营(商业模式)、财务、销售等职务,累计已有180余名学生由此进入老师们的科研项目。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团队“万氚莫开”指导教师刘泽参加科研双选时表示,“这场科研双选简直是场及时雨啊,研究项目涉及多个学科,太需要学生加入,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已经第二次参加科研双选的“基于企业要求的葛根质量评价服务”项目指导教师刘涛说:“我求学期间受益于导师的科研团队培养,希望把这份‘责任’担起来,把这份‘能量’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双创服务中心成员、商学院梁玥、美术与设计学院吕锋、王嘉怡三位同学通过科研双选加入了“智农慧眼”项目,在团队中梁玥负责财务营销、吕锋负责PPT制作、王嘉怡负责宣传策划。去年12月,团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赛金奖。“通过科研双选我们形成了一个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在长时间的战斗中精诚团队、相互砥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梁玥感慨到。再次谈到科研双选会,吕锋说:“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平台我才结识了团队里的老师和同学。科研双选将不同专业、学科的同学们汇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队伍,学生在团队中取长补短,促使项目团队发挥最大的优势。”“通过学校科研双选,我的技术转移经纪人证书可以发挥作用,这里汇集了不同学科领域、专业契合度很高的岗位,让我们获得高效、精准、便捷的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去。”来自学校首期技术经纪人班的杨丰瑞同学说。

科研双选是学校深入推进“四创融合”创新创业专项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搭建广阔的项目交流平台,形成项目选题、项目培育、项目竞赛、项目对接、项目成果转化的闭环,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中取得突出创新创业成果,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