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使命与思政课教师同心同向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思政教育不仅是一项教学任务,也是我们走进教学对象精神世界的过程。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观念和思维,青年学生的经历、见识,使用的媒介和感受到的文化氛围都不尽相同。只有走进、探索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在思想上影响人。思政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双向传播活动。针对当代青年的特点,一定要注意营造平等、开放的教育氛围,要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浸润式的方法,使他们产生事实、价值、情感和道德标准上的认同,努力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总书记强调教师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思政教育的目标而言,我希望能培养出有“健全心智”的社会个体。健全的“心智”意味着学生经过课内外教育不仅有能力去辨别是非、善恶,有智慧去吸收先进的观念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追求高尚、自我完善的内驱力。我希望学生即使在走出校园以后也能保持优良的心性品格。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在遇到新情况、新事件、新处境时能够自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但拥有高尚的品行,还能感染、影响更多的人。
从课程建设的过程上看,思政育人是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作。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只是专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要帮助学生树立相对健全的观念体系,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分工和协同,离不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相互配合。同时,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也应尽可能做到差异化。每门课程都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特色思政元素,那么思政内容自然会随着专业课程的逻辑关联有效衔接起来,做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团队的协作要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发挥更全面的影响。有效的思政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能够获得心灵启迪和思想升华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