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聚焦“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充分发挥陆路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条主线,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组群机制和专业集群构建机制精准对接澳门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珠海市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载体,通过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合作,精准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着力做服务澳门发展的职教先行者。
关键词:澳门“1+4”产业,双精准,三协同,专业集群,高水平专业群
一、背景与问题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是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针对如何充分发挥陆路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如何融人澳门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澳门“1+4”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提出践行“双精准、三协同”机制,实施动态调整专业、科学组群精准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动态调整专业、科学组群,精准对接澳门“1+4”产业发展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精准匹配澳门产业需求。依托“云中广科”建立澳门产业发展需求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析澳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全过程数据,构建对接澳门产业紧密度的专业画像,动态调整专业匹配澳门产业发展需求(如图1)。二是科学组群,精准服务澳门产业发展。对接澳门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组群机制科学组建专业群,根据澳门产业发展需求精选专业群组建专业集群精准服务澳门产业发展(如图1)。
(二)产教深度融合,精准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是依托珠海市职教集团,培育技术创新人才。依托珠海市职教集团校企资源,共建网络空间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数据要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金湾·大学科技园”,为珠澳产业发展培育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人才(如图2)。二是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培育技术创新团队。依托“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广科三一海工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精准服务澳门高新技术产业(如图2)。三是依托粤澳产业学院,培育产业人才。依托珠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和省级跨境电商协同育人中心培育跨境电商产业人才,依托华发体育产业学院培育运动健康和保健康复产业人才,依托珠澳融媒体中心培育大健康产业新媒体人才,依托横琴长隆旅游产业学院、广科珠港航空产业学院、珠澳会展产业学院等培育旅游和会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图2)。
(三)践行“三协同”,打造澳门产业转型发展的“广科引擎”
一是协同开展社会培训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与澳门科技大学、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中葡经贸双语人才孵化基地、粤澳深度合作区社区教育数字化示范基地等省级示范基地联合开展社会培训和人才培养。二是协同开展科技研发和协同创新。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和产业人才,校企联合设立“博士科研创新团队专项基金”项目,对接大湾区经济百强高新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跨境电商、新媒体等领域打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三是协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与澳门共建“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成澳门孵化育成体系,实施“珠澳创业之星育苗计划”,珠澳青年创业项目孵化等合作,共同开展世界技能大赛、泛珠三角创新作品赛、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国赛集训及相关项目技术攻关,助力澳门融入“科技兴国”的国家发展大局。
三、特色与创新
学校率先在职业教育创新形成“双精准、三协同”服务澳门产业发展实践模式。
1.率先创新专业组群精准对接澳门产业发展机制。践行“多元开拓、融澳拓港、精准服务”专业群服务湾区建设的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组群精准服务澳门产业发展需求。
2.率先创新产业学院服务澳门产业发展建设机制。建立“聚焦产业、融澳拓港、共建共享”服务湾区的产业学院建设机制,聚焦珠澳产业需求及澳门社区教育需求,依托产业学院育人载体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匹配度。
3.率先开展高职院校与澳门高校、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澳门高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合作设立“博士科研创新团队专项基金”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四、成效与推广
(一)专业群建设水平高
建设期,新增高水平专业群国家级1个、省级7 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数并列全省第四。学校五星专业从8个增至19个(如图3)、四星以上专业占比从45.6%升至70.2%;国家级软件技术专业群由四星晋升五星,排名同类专业群第四。“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 A档”排名全国第11。
数据来源: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等发布的2020-2023年“金平果”高职专业评价
(二)服务澳门产业发展能力强
建设期,学校与澳门合作建成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4个,共建金湾区首个大学科技园;新增科研创新团队省级10个,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技术难题443个,助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2.7亿元。定向粤澳深度合作区培养企业在岗员工3631人和产业人才15177人,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一大批珠澳杰出人才。
(三)服务澳门社会影响力强
建设期,学校逐步成为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职教先行者,为“一国两制”实践贡献了广科力量。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澳门法治报、澳门商报、最爱珠澳今日头条号等媒体宣传报道学校服务澳门发展情况100余篇,合作育人效果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充分肯定。(撰稿 廖海生及教务部全体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