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三有、四融”打造科教融汇新模式

2024-04-30     浏览(82)     (0)

摘要:针对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有组织实施“建制度、搭平台、强团队”,构建“三有、四融”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体系,学校科研服务能力稳提升、科教协同育人结硕果、服务贡献能力获认可。

关键词:有组织科研,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科研创新团队

一、背景与问题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有组织科研是高职院校自立自强发展的新支点。针对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不足等突出问题,学校通过有组织实施“建制度、搭平台、强团队”,构建“三有、四融”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体系,筑成服务湾区技术技能创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一)有组织建制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通过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平台运行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师生创新创造活力(如图1)。一是落实常态化管理政策,出台《教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试行)》,建立“项目-平台-团队-经费-成果-奖励”全体系科研长效机制;二是研究平台管理专项政策,出台《科研平台管理实施办法》,突出以服务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加大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资助标准,优化平台考核、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完善成果认定和激励政策,切实将教师开展技术研发与其关注的职称、绩效考核和标志性成果挂钩,对于单个研发到账经费30万元及以上且通过结题验收的横向项目,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审中视同省级科研项目。四是建立了“一站式”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与学校职称系统、绩效系统的科研数据共享,以优质服务为有组织科研赋能增效。

(二)有组织搭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效力

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湾区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依托“国家--市”三级高水平专业群,聚焦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特点,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融入学生人才培养、融入教师成长发展,打造了“中心、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如图2)。通过实施“一专业群一中心”建设,与金山、三一海工、越疆科技、纳思达等区域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校企联动打造国家级“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中心37个;政府主导共建“金湾·大学科技园”等区域公共服务平台3个和区域高端智库5个;携手华为及其生态企业打造“云中高职研究院”等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院5个。

(三)有组织强团队,汇聚科技创新合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地的效应,打造多类型科研团队(如图3)。一是聚焦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了由副高及以上领衔的12支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师生混编组建各类型创新团队67支,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聚焦珠海“4+3”产业的经济百强高新企业的研发和技术需求,打造博士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四是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团式”帮扶模式,结合乡镇科技需求精准施策,打造了17支复合型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三、特色与创新

(一)构建平台发展体系,探索科教融汇实施路径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基于“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科教融汇”的建设理念,通过有组织实施“建制度、搭平台、强团队”将科教创新融人区域经济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融入学生人才培养、融入教师成长发展,构建“三有,四融”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体系,赋能科研创新、培养创新英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积极践行科教融汇,赋能科研育人提质增效依托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科研团队,坚持科教协同育人,以真实项目,真实任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持续推进学生“融人科研项目、融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融人知识产权、融入项目班”,塑造科教协同育人新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科技攻关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学校专门设立“博士科研创新团队专项基金”项目,提供每个项目20万元的资助。鼓励博士科研创新团队对接区域经济百强高新企业,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结合,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模式,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四、成效与推广

(一)科研服务能力稳提升

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新增省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4个,打造了10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2023年发明专利授权数全国高职院校第31;为603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解决关键技术难题443个,助推企业产值增长4.1亿元。

(二)科教协同育人结硕果

经过5年创新实践,学生参与科研项目596项(10262 人次)、参与获得知识产权388件(945人次);师生团队研发项目获百度“大国智匠”激励金项目,技能大赛连续3次问鼎机器人世界杯冠军、连续7次荣获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冠军等标志性成果。

(三)服务贡献能力获认可

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斩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多次受邀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受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入选2022年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榜高职排名第四,人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人选全国高职“服务贡献卓越学校”。(撰稿 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