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当代青年应以自身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马晓蓉    
2024-05-10     浏览(91)     (1)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的发展高度统一,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九大本质要求”以及实践中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知识要素、充满创新力量、充满自信品质以及具备世界视野的。这就要求青年群体要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备要求,主动寻变,以自身的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度。

一、当代青年以自身的知识智慧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当今时代,知识更迭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缩短至二到三年,相较于二十世纪初已快了十倍之多。并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复杂程度提高,片面单一的知识体系已不足以支撑人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谋求发展。因而,依靠学习、获取知识、走向未来并不是一句虚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以知识和人才积累为基础。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环绕知识产生、传递、创新和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政策体制,可以建立多元互通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多维度利用和转化,激活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活力,以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知识资源和卓越人才。此外,“知识型”人才的增多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特征,将人口数量之多的现状转变为人才资源之多的红利。另一方面,青年时期是一个最需多样化知识武装的时期。青年人作为国家的后备人才,掌握更多知识则是掌握了更多“发展之道”。勤学善学知识有利于青年人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从而提升青年人自身的现代化水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常常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生动比喻青年教育问题以及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不断发展,青年人要根据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挖掘专业知识的深度,既要从理论中获取知识,又要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将知识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优势,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二、当代青年以自身的创新品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之新的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现代化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基于自身发展国情和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创新性、原创性表达。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含的人民性、系统性、实践性、全球性等特点较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言,已有了更加文明、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发展进路,是在推进逻辑上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超越。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理论,其内蕴着创新的本质。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逐步提出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到邓小平时期的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内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 “五大特征”、“九大本质要求”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理论传承,又是其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环境下的理论创新。再次,在实践方面,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卡脖子”技术的不断突破,无一不体现着创新的力量。因此,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创新、依靠创新。然而,人才是创新创造得以成功的基础性要素,不管是创新发展、科技创造,还是在当下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事业中,“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青年人才作为引领未来的一代,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中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创新朝气的群体。青年人处于一生中的最好时期,没有了孩童时的稚嫩,也没有老年人的老成,他们往往最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即使遭遇了困难与失败也不易气馁,并且还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想法。另外,青年群体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接触更多知识领域、了解更多技术技能,并且还可以通过广泛运用网络计算机、大数据等高科技产品培养自己的跨界思维、创新思维,从不同领域中得到创新型启发,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而,青年人理应释放自身蕴含着的改造世界、变革世界的巨大力量,理应发挥自身的群体特点与聪明才智,活跃在创新创造的第一方阵,敢为人先、敢于突破,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共同前进。

三、当代青年以自身的自信品质坚守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自信体现。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内涵、各领域建设的不断推进,相比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不少国内外专家纷纷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满怀信心,增强对国家发展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自信,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的自信形象与卓越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奋发图强,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激励当代青年的自信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青年人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风度。而自信自立的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仅可以帮助青年人充分认识自己的才能,增强对自身投身现代化建设与实践的自信心和“担当感”,而且还是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关键词。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理论文化的蓬勃繁荣,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提供了自信自立的肥沃土壤,他们不再迷信国外的潮流文化和科技产品,不再自我物化、矮化、平庸化,而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反向操作,敢于充分的展示自我、敢于大胆的尝试探索。屈辱的近代历史也充分显示,中国青年不能失掉 “自信力”,因此,当代青年要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坚持“道路自信”,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与党看齐,发自内心的信赖、拥护党的领导,避免在中国式现代道路建设中犯方向性错误;坚持“理论自信”,增强对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论的科学性认识,自觉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及原则武装头脑,不断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外化表达,增强自信的底气;坚持“制度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稳步前进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真理性、强大包容性和鲜明优越性,因此,广大青年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与自信感,继续助力谱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坚持“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当今青年一脉相承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蓬勃发展的文化基因,广大青年要自觉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自信、自立、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齐头并进。

四、当代青年以自身的世界视野拓宽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蕴含着鲜明的全球视野,其不仅聚焦于解决国内现代化发展问题,而且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思维与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理念超越了西方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奴役殖民为代名词的现代化模式,蕴含着深刻的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全球大家庭创造了一条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协调共进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野还表现在为开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路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秉持完整性、协调性、普惠性、持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保证人类文明持续繁荣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全球性的发展属性,而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者和推进者,理应树立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一方面,青年自身本就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青年群体乐于求知、敢于探险,在尊重文化个性化的同时也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胸怀,能够以包容、理性、宽容的心态吸收与学习世界优异文化。加之青年群体对于网络的熟练应用,网络冲破了国家与民族的地域界限,在青年群体内流行的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便利的流动,加强了青年群体间的国际交流和对话,从而更容易顺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国际化”人才。“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历史经验警示当代青年主动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因此,广大青年要顺应时代潮流,成长为具有全球思维和世界眼光的“国际型人才”,加强与世界上各国青年的沟通与交流,在学习借鉴中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与全世界青年人才携手共建更加繁荣、美好、现代化的世界。

青年发展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在探索现代化建设、推进民族复兴的实践进程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将亲身参与、亲手建设。因此,我们要正确认知当代青年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世界发展变局中的战略性地位,引导广大青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品格和能力,增强广大青年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自觉,继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华章!(指导教师 赵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