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郑玉泉:青大土壤里长出的劲松

作者:学生记者  辛亚楠  苏一铭    
2024-05-10     浏览(820)     (137)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工作照

郑玉泉,出生于潍坊市诸城的一个小村庄,199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经济法系。现任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正处级领导干部,2022年在青岛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期间,因操劳过度患急性白血病,住院治疗时两次病情危重。如今,大病初愈。


逆境中成长


1995年9月初,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郑玉泉满怀期待,提前两天来学校报到。当其他新生到达学校的时候,他已经熟悉了校园,并且主动帮助同学搬运行李,后担任班长。学长学姐在和郑玉泉的接触中发现他成熟稳重、乐于助人,破格提出让他这个大一新生担任学院学生会干事,后成为学生会主席。

由于对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郑玉泉报考了青岛大学中外文秘专业,但是被调剂到经济法系。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拿到通知书以后很懵,也不知道什么叫经济法。”而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之后,他发现自己外向的性格很适合“叱咤法庭,风云政坛”。在大学里,学习法律让他明晰做事的底线,参与模拟法庭、去法院旁听让他增长了见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法学是人生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功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补贴家用,还在读初中的郑玉泉就利用假期时间去劳务队装沙子,这对一个尚且稚嫩的孩子来说太过艰辛,一天下来就爬不动了,父母也舍不得让他再去干活,可到了第二天,郑玉泉还是咬咬牙坚持去干。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在教育上,郑玉泉的父母从未对他亏欠,一直支持他上学。打工之余,郑玉泉说想看书,父亲就在退役军人家里借来一本《三国演义》,然而这本书前面的十几页已经被撕掉了,或许已是被人当成引火工具。

回忆起大学生活,郑玉泉说:“艰辛,但是快乐。”因为贫穷,家里能帮着交上学费已是不易,生活费只能靠平时做家教挣取。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前提下,他坚持勤工俭学,大学的三个暑假都没回家。郑玉泉回忆:“等到放假,学生和宿管阿姨都走了,整个大楼上就我一个人,晚上感觉很冷清。”大一的暑假,郑玉泉应聘了一家食品公司的推销员,他拿着样品,从石老人出发,挨家挨户地推销,一直走到团岛,“一天下来脚上全是血泡,晚上在宿舍抱着脚哭呢,想着以后再也不去了,结果第二天抹抹泪又去了。”说完郑玉泉憨憨地笑了。起初,公司招收了男女员工各四十位,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两个人,郑玉泉就是其中之一。

最困难的时候,五毛钱的两个小馒头加上五毛钱的豆芽,一块钱的一顿饭他都不一定能吃上。那时候,学校东院篱笆墙外有个卖馄饨的小摊,晚自习下课后,有同学端着盆去买一份当夜宵吃,郑玉泉常常是在那站一会就回宿舍了,郑玉泉笑呵呵地说:“正餐都吃不上了那加餐肯定更吃不到。”在一天三顿饭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身为班长的他仍坚持把助学金让给其他同学。提起他经历过的困苦,他总是以笑容掩饰心酸。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郑玉泉在大二暑假时为一家房地产公司梳理规范法律文书,大三起协助老师为另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法务,这两份工作在体力上更加轻松,薪资也更加丰厚。因此,他成为班里第一个拥有传呼机的人,这个“奢侈品”更多的被用来服务同学们,郑玉泉笑说:“同学家里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就问‘你找谁’,然后让那个同学接一下,我就像一个传话的老大爷。”

大学的经历对他的人格重塑起到重要作用,逆境让郑玉泉养成了不服输的精神,担任班长和学院学生会主席的职务让他懂得“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管理方式”和团结的重要性。说起自己的“高光时刻”,他聊起了“缤纷活动月”,“这一个月我们会办一系列的活动,有足球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模拟法庭、辩论赛……”郑玉泉如数家珍,“贾少谦学长组织第一届,到我来组织第二届,有发展也有创新,这在全校都很有名。”学法律的同学性格都很活跃,谁也不服谁,但是他能够把这些精英团结起来,在融洽的氛围里共同完成一件事,郑玉泉感到很自豪。

因为郑玉泉优秀的品格和出色的成绩,他顺利成为第一批学生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可以似是而非。没有国哪来的家?无论何时,对正能量的引导是不能含糊的。我们可以开别的玩笑,但是绝对不能开党和国家的玩笑。”郑玉泉严肃地说。有着发自内心对组织、对国家的坚定信仰,是大学时光给郑玉泉烙印上的鲜红底色。

郑玉泉的大学生活被学习、兼职和学生职务填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消遣,提起大学时期的遗憾,他说:“我想读更多的书。”没有人能改变过去,但是郑玉泉有自己的“时光机”。这十年里,无论是床边还是办公桌,书一定在离他一米左右的地方;不管他走到哪里,包里一定有两本书。郑玉泉说:“书是圣人隔着时空与我们对话,读书就是与圣人言。”已经博览群书的他仍不满足:“如果在大学期间能读更多的书,至少能超越现在的我十年。”为弥补学生时代的遗憾,2014年,郑玉泉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皆有涉猎,并阅读《资本论》及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99年,郑玉泉大学毕业,进入李沧检察院工作,四年半后,辞职到律师事务所工作。之前的工作经历让郑玉泉在业务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很快便熟悉了律师事务所的工作。郑玉泉的妻子马晓丽于2000年青大法学院毕业后继续读研读博,2004年,马晓丽在博士期间提前进行职业规划,确定未来到高校任教。随后,郑玉泉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青岛市政府,从此开启了他行政机关的工作。

郑玉泉两次主要的工作经历分别是在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他说:“行政机关也好,司法机关也好,它首先是一个国家机关。国家机关要讲忠诚,把自己的工作干好的同时,不能夹杂个人的私心或者情绪。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是做好了奉献牺牲的准备。”孙中山曾题写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郑玉泉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他认为,若能深刻体悟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并且落到实践上,那么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便会升华。他感慨道:“这九个字里包含着人生所需的一切,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真正理解它,做生意的会把生意做好,做行政工作的会把自己的官当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个机关干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靠近。”

在工作中,郑玉泉是一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面对公与私,面对人情世故,让他犯过不少难,聊到这里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对待原则性的问题是没得商量!”他坚信在法律和原则面前绝不能做交易,甚至曾因此与领导产生冲突,但没有改变他正直的本性。

郑玉泉与人民将心比心,在群众的一声声夸赞和感激中收获了人生价值。2013年,郑玉泉时任市政府办公厅驻平度市古岘镇前龙泉村“第一书记”,他发表了一篇名为 《从家长里短中取真经》的“第一书记”专题报道,文中写道:“我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脸上总是写满愧疚?因为我从父老乡亲那里得到的太多,回报他们的却又太少!”在前龙泉村做“第一书记”的这段日子,他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许多大小事。郑玉泉坚持做到“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村民的孩子患急性脑膜炎排队两天却住不上院,他听说后急忙赶往医院为孩子协调床位,村民逢人便讲“村里来了个好书记”。农村工作不容易,但是他相信“如果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想做好行政工作只靠忠诚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郑玉泉说:“世界上就没有打不开的锁,之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是因为没有找到最合适的钥匙。”他认为,忠诚是本分,在保持忠诚心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说:“常作镜鉴,为人掌灯。”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管理方式。他在市政府工作了近20年,大大小小的任务他都要亲力亲为。2017年,郑玉泉任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会务礼宾组综合协调组负责人,为了能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他搬着被褥住进了办公室里。领导对他的工作态度认可,同事被他的认真严谨感染,大家的关系变得融洽,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工作。家里有小孩的女同志也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有女同志的婆家来办公室探班给大家送饺子吃,郑玉泉的工作精神也感动了同事的家人。


新时代的“与妻书”和“兄弟情”


2022年10月,因操劳过度,他确诊“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在医院病房里等待结果的那个下午,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考虑到家里的情况,他决定不告诉任何一位家庭成员,有事自己扛。当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带着惋惜的心情来找他谈话,他竟然安慰起了医生:“放心吧!我没事,我有勇气面对。”他故意对要去买饭的护工大声说:“我要排骨米饭,要大份的啊!”吃饭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吃,并且坚持吃完,这是为了让医生看到他没有被病情吓倒,让医生不要为他担心。

生病期间坚持读书

对于血液病,上海的医疗条件更好,他转院去了上海瑞金医院。在病房里,他为了鼓励年轻的病友坚持治疗,好好吃饭,提议每次吃饭前两个人要站起来拿着药瓶干杯。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坚持每天晚上站起来给妻子打一个视频电话,后来病情加重站不起来就坐起来,让妻子知道他还能行。但是持续高烧的他非常虚弱,打电话前在脖子里围上一条毛巾,通话结束以后毛巾能拧出水来。事后马晓丽感慨:“原来他当时为了给我打那一个电话是攒了一天的劲啊!”2022年11月11日,医院向家属和工作单位下达紧急病危通知,郑玉泉给妻子发了一段简短的“诀别信”,他在信中写道 “我是因公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无论结果如何,好与坏已经这样,一定高风亮节,不可失了分寸。咱们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党的事业付出一切,是伟大而正确的。厚爱自己,我爱你和儿子,还有所有亲人们。”这时,马晓丽才得知郑玉泉的病情已经危及生命,她随即赶往上海。那一刻,他面对随时可能终结的生命,态度是洒脱的。后来,郑玉泉凭顽强意志力,幸运脱险,随后进入康复治疗阶段,全疗程18个月,现已康复。在上海接受治疗期间,郑玉泉认识到青岛的医疗水平与上海有着巨大的差距。他身体逐渐康复,回到青岛,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促进青沪医疗合作,推进青岛市医疗水平的提高。通过郑玉泉多方联系,目前已获得上海有关方面支持。

在病床上的这一年半,再次让郑玉泉有了大把的时间读书。他将自先秦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摸清,理清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并且对马克思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马学一定会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段历程。”

大学期间,郑玉泉结识了七位“投脾气”的朋友,他们都出身农村,家境贫困,这八个穷孩子相互照料,有钱了一起撺钱吃饭,毕业以后也常聚,在点滴岁月中结成“八兄弟”。二哥王诚营说:“我们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向上向善,在心灵上互相支持,不求索取,这促使我们在一起不断的成长。”他们在一起探究生命最根本的意义。“八兄弟”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成就大小,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尽职尽责,传递着“青大精神”。

在得知郑玉泉患病后,他们七个义无反顾地资助郑玉泉度过难关。了解了郑玉泉战胜病魔的过程,王诚营感慨:“当一个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多人去奋斗的时候,他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是巨大的,以至于可以去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难,甚至是面对生命本身。一旦真正超越困难,那困难就会成为生命的一份滋养。”在王诚营看来,钻研了圣贤之学又经历了生命洗礼的郑玉泉,实现了从“聪明”到“智慧”的蜕变。

郑玉泉始终秉持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明德、博学、守正”做到极致,从而“出奇”制胜。因为有着坚定的信念,在逆境中坚强勇敢、从不惧怕的他,是青大土壤里顽强生长的劲松。“母校如海,纳我砺我,奋力推我上岸;学子即舟,依您偎您,岁岁祝您长青!”这是郑玉泉对母校写下的祝福。同时,他嘱托后继的“青大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简单而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