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财经大学 - 《西安财经大学报》

西财大青年说

勇敢向前  定是繁花盛开 ——我校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报道(二)

2024-04-28     浏览(112)     (0)


杨丹:只要心怀热爱自有万般精彩

数学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

杨丹,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2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陕西赛区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大数据分析技术技能大赛陕西赛区本科生组三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陕西赛区本科生组三等奖;获校“三好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勤俭节约、乐观向上是杨丹对生活的态度。生活赋予了杨丹坚毅的品质,让她对待学习朝夕不倦、奋勇争先;让她面对压力张弛有度、奔跑不息;让她认清自我、扬帆逐浪。她生于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但从不以自己出身贫寒而感到自卑,反而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勤工俭学。班上的同学们常常以“快乐、阳光”这类关键词定义她。杨丹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总是对我说,生活再难,也要激发眼中快乐的那道光。”这也是她最想与大家分享的,“对待生活,要永远抱有希望,任何经历都不会辜负我们。所谓快乐之道就是直面生活,感恩拥有的一切。”

大二那年,杨丹和同学第一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首次参赛,虽然缺乏比赛经验,但通过全身心投入和默契配合,最终取得超出他们预想的结果。大三时,她总结首次参赛的经验教训,作为组长再次组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取得本科组陕西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她分享了经历比赛落败又再次参赛的理由,“是内心不服输的信念驱使着我继续迎难而上,生活带给我的是不放弃、不认命,我从不给自己设限。”

大学期间,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杨丹有过烦躁失落,时而自我怀疑否定,时而又激扬振奋。但她逐渐学会及时调整,摆脱内耗。当情绪和状态不佳时,她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与自己和解;当学习压力很大时,她晚上一个人去操场,在肆意奔跑中抛开内心纷繁杂乱的思绪,与自我对话,渐渐目标变得明晰。站在新的起点遥望未来,杨丹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倒数,“行则将至,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她用这句话概括自己的学习之路。

星光不负赶路人,虽然追梦之路总是充满挑战和艰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追求、付出努力,最终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葛利文:有理想更要有力量

文学院广告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

葛利文,学业成绩连续三年全专业第一,2022至2023学年学业成绩及综合测评均为专业第一名。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西赛区优秀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二等奖,“三好标兵”荣誉称号。

2020年夏天,怀揣文学院广告学的录取通知书,葛利文开启了大学之旅,她既充满希望又带着对未知领域的迷茫。放下迷惘,她依旧保持着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早起学习新知、晚上复习回顾,日复一日,从不间断。无论是考试还是老师布置的大作业,她都竭尽全力完成,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力求把问题吃透弄懂,绝不遗留。

大一时,本着尽力尝试、不留遗憾的心态,葛利文积极报名参加本专业赛事,但因时间紧张,准备不充分,首次参赛并未取得良好的结果。到了大二,她提前备赛,兴致勃勃又充满干劲,但上手时却发现困难远比想象多。换了赛道,对产品本身又不熟悉,初稿完成得非常艰难,即便找了很多资料去完善,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初稿交给指导老师,老师不仅没有批评她,还一直鼓励她。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葛利文重拾信心,开始查阅更多的产品资料,了解更多文案写作方法,反复修改打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她最终成功定稿并获得了西赛区优秀奖。

回想起这几年的点点滴滴,葛利文感慨道:“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受益匪浅,也时刻提醒我不能懈怠,即使走出校园,我也会怀揣这份热忱,努力向上生长,学习是终生的事业。”她始终认为,以平常心做当下事可能会有预想不到的惊喜,每个拼搏的瞬间都能组建出别样的人生版图。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她也将坚持敢想敢做并保持乐观态度,珍惜每个当下。

 


任子莹:努力攀登照亮前行的路

经济学院投资专业2020级本科生

任子莹,中共党员,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综合成绩始终保持专业第一,两次获国家奖学金,曾获校一等奖学金及“三好标兵”等荣誉;获挑战杯省级三等奖、陕西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陕西省“三下乡”优秀团队等奖项。

入学以来,任子莹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做任何事情她都秉持着积极向上、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在追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日常学习中,她主动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课上,遇到上台展示或者互动问答时,她一定会是班里第一个举手的学生;在课外,她敢于挑战,喜欢尝试新事物,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倾听和表达。

任子莹从不懈怠,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努力终会有所回报。她在学习中摸索出了一套巧妙方法,例如制定每天的学习任务计划表、多做笔记和习题、用图表或图片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知识点等。当遇到困难时,她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清晨时分,图书馆前能听到她朗朗的读书声;晚自习后,二教安静的角落里能看到她手捧书本用心复习。“每每看到同学们借着廊道的灯光仍在努力奋斗,我的内心也燃起一团热火,努力、坚持、刻苦的种子在心里默默发了芽、破了土。获得两次国奖的背后是漫长而艰辛的奋斗过程,但我相信,正是背后的挑战和困难磨炼了我的意志和决心,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任子莹坦言。



曹学颖:行积跬步用时间成就梦想

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

曹学颖,中共党员,学业成绩与综合考评位列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校“三好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获“同花顺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金组合模拟大赛全国优秀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等荣誉。

进入大学阶段,曹学颖就认识到夯实学业基础是每个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刚开始面对大学生活时有过不适应,后来她告诉自己,只要还在前行,慢一点也是进步。为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她一有时间就在图书馆练习,每天披星戴月的日子是她大一最美好的回忆;为了学会编程,她一遍遍听课看书,反复斟酌每一行代码,曾经的“天书”也能倒背如流;为了弥补不擅长的学科,她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总结整理知识点加深理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她严于律己,努力做到学精学深、勤奋钻研,打破循规蹈矩的学习闭环,在大三时用更多的时间去参加曾经不擅长的竞赛,不断丰富自己的参赛经历。为了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品,三个多月里,曹学颖经历了从选题到海量查阅资料再到反复打磨终稿的过程,回想起那段经历,她感慨道:“不论是老师的耐心指导,还是和队友的通宵作战,都是当时极其辛苦,日后想起却让我觉得闪闪发光。”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谈到实践,曹学颖说:“实践是我们走出大学,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若空有满腹墨水而不实践,就是纸上谈兵。”2023年暑假,根据学校实践教学月工作安排,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明涛老师的带领下,她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前往延安开启社会调查。期间,团队成员纷纷变身“讲解员”,向大家讲述每一处旧址曾经发生的革命故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此次实践令她感受到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也深刻体会到要把延安精神的内涵要求转化为引领自身成长成才的实际行动。她说:“学习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作为大学生,我要时刻铭记,重在践行。”

奋斗者不负春光,志在追梦圆梦;奋斗者追风赶月,贵在笃行不怠;奋斗者攻坚克难,成在自信自强。厚积薄发、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积蓄力量,他们的身上都有着这些磨砺过逐渐璀璨发光的符号,积跬步以行千里,青春无边,奋斗以成……这些西财大优秀学子们始终秉承“博学、明理、立诚、济世”的校训,脚踏实地、砥砺品行、勤奋学习、积极实践,用奋斗在西财大学风建设中润泽着自己的青春,焕发出与众不同的人生光华。播下种子,以意志浸润、以行动浇灌、以坚持为肥,争做西财大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记者 吴婉婷 孟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