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一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师德、职业道德放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条件的首位,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二是注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贡献,严格把握教师系列申报人员必须为本科生上课的底线,将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单独量化赋分。三是将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等业绩纳入评价范畴,明确要求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有担任至少一年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四是注重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加大量化考核中师德考核评价比重,大幅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考核分值。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泰山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实现引才从“量”到“质”的转变。二是创新引才思路,探索短期聘用博士,加大基础教育领域高级、特级教师,特别是行业企业双师双能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三是完善人才与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持续推进“柔性引智”工作。四是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教师转型为契机,构建教师能力发展体系
一是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建立教师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常态机制,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培训机制、晋升机制。积极与基础教育、大中型企业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落实教师挂职锻炼任务。二是加强教师在岗系统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完善新入职教师培养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做好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三是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积极做好教师读博的相关服务工作。
以分类评价为推手,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深入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二是注重“质量导向”。突出代表性业绩,对不同学科之间量化成绩的可比性、教科研成果与学科专业契合度进行探索和优化。三是注重“教学实绩”,引导育人本位回归,引导教师重视教学,逐步增大教学业绩的比重,拓展教育教学认定范围,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推动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