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你去樊楼,你说你那些姐姐们去过,唯独你没去过,我带你见识见识!”无论是在《知否》影视剧,还是在《水浒传》《梦华录》等其他一系列以宋朝为时代背景的作品中,“樊楼”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成为上演各类话本的经典舞台。那么,“樊楼”究竟是什么地方,为何能堪比现代社会的“太古里”,得到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市井百姓的青睐呢?
樊楼,又名为白矾楼、丰乐楼,原是商人贩卖白矾的聚集之地,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逐步发展成一处造酒作坊,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酒楼,称为矾楼,后被误认饭馆老板姓樊而得“樊楼”一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宣和年间经修缮后的樊楼极尽奢华之态,“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彼时受知识和技术所限,宋代民间多一层或两层楼房建筑,这三层五座的庞大规模则实属罕见,樊楼因而成为汴梁的“地标性建筑”,这在《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中亦可窥见一二。
作为汴梁七十二正店之首,樊楼拥有官府认定的酿酒权,经营酿酒、售酒生意,其自酿的“眉寿”与“和旨”两款酒名满全城,被誉为汴京名酒之首。《知否》中屡屡提及的雪花酒更是用年前初雪制成,可见其制酒技艺已相当精细成熟。据记载,樊楼每年要从官府购买五万余斤酒曲,销售的美酒不计其数,缴纳的税款也每日高达两千钱!“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在樊楼,除美酒佳肴外,各种珍馐美食也是应有尽有。樱桃煎、荔枝腰花、酱猪肘子、火腿莲子豆腐羹、三鲜笋炸鹌鹑……真可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
“客官里面儿请……”作为宋代餐饮服务业翘楚,樊楼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绝不亚于现代的“海底捞”。客人进店入座,便会有“过卖”上前接待,他们将客人的各种需求一一记下,再以叫唱的方式把菜单“唱”给后厨。偌大樊楼,人流如潮、熙熙攘攘,过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菜品烹饪完成后皆以珍贵的银器盛之,由手端三碗、臂叠十碗的“行菜者”负责端菜上桌。同时,为避免货不对板,樊楼还开创了“看菜点菜”方式,对“图片仅供参考”“具体解释权归樊楼”等欺诈现象坚决说“不”!现代以按摩、洗发、做美甲和“科目三”而火出圈的海底捞至尊版服务,在宋代也能得到别样体验。樊楼特设“驻唱歌手”“驻奏乐手”为客人助兴,“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相传,樊楼有一京城名妓唤为李师师,曾引得宋徽宗时时光顾,与其畅谈诗词歌赋。此外,24小时营业的樊楼为给客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体验,也开辟了外卖服务,甚至当时连皇帝也叫外卖,“一日长春节,欲尽宴廷绅,有司以不素具奏,不许,令市脯,随其有以进”。客人酒足饭饱后若仍有余力,还可在樊楼开启疯狂购物模式,绸缎、珠宝、香料、珍稀猛禽等任君挑选。“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栏杆彩画檐。”登樊楼,品佳肴,饮美酒,听小曲,赏盛景……在当时,樊楼已然成为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寻欢作乐、宴饮宾客的首要选择。
樊楼本身的兴隆也给周围店肆带来了大量人气,如樊楼旁的小茶肆也“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由此看来,樊楼盛极一时,远不是单单靠吃饭喝酒便能实现的,更在于它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体,打造出惠及周边的商业圈,俨然一座“宋代太古里”。也正因此,常有人笑言:“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古代,请让我去宋朝!”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