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康文艺:食用菌精深加工领域的不懈创新者

作者:刘辰辰  吴孟坤    
2024-03-15     浏览(80)     (0)

康文艺教授团队致力于食用菌精深加工标准化、工厂化、现代化和规模化,为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他们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保健食品原料备案制,缩短审批周期,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康文艺教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成为行业研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总书记强调,科学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考虑到我国的传统药食两用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生命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怀着开发利用我国特有物种资源的初衷,康文艺教授团队深耕食用产学研领域二十年,推动实现食用菌精深加工标准化、工厂化、现代化和规模化,为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做出突出贡献。

明确方向 立足中原创一流

自2005年开始,康文艺就带领团队在河南大学开启了食用菌、中药材等领域药食两用的专业化研究道路。谈及缘何选择河南大学。康文艺表示,早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时,他就面临着留在北京还是去往其他城市的选择,“通过数据库检索,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在河南省研究的人比较少,发展的前景和提升的空间比较大,所以我就决定来到河南大学。”河南省处于寒带和温带交叉地带,气候独特,物种丰富,药品资源总量排在全国第四,河南省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凭着在人类健康领域开发利用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物种资源,造福于民的初衷,康文艺在药食两用领域于河南大学坚守了近二十年。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做研究时,康文艺所在团队的科研水平和条件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占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来到河南大学后,他发现,这里不但缺少专门的食用菌加工技术研究平台,而且相关科研人才和经费匮乏,“和原来的机构相比,如今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开展的。”在艰难的科研条件下,康文艺却从未想过离开、从没说过放弃。长风破浪会有时,2017年,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随着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增加,学校整体的平台建设和基础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2018年,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成立,这是河南大学首次获批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也是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大学以来,在国家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作为中心的主任,康文艺带领科研团队获得了许多优秀成果。2022年,依靠该研发专业中心和河南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创新联盟,康文艺团队联合省内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种植户,打通了从食用菌种植加工、废料处理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获得了中国商业联会科学研究技术奖特等奖。

顶天立地 科研应用促发展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嵌入产业,造福于民,康文艺团队在食用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不菲成就。2017年,康文艺团队承担了国家市场总局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专项工作,探索、制订、实施螺旋藻和破壁灵芝孢子粉的备案制。原先的保健食品注册制,从网上注册到通过审批,申报时间需要持续六到七年,而采用备案制,最长的时间是三到四个月,审批效率提高了近90%。在康文艺团队的推动下,2021年6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了保健食品原料备案信息目录,首批针对药食两用中药资源采用备案制,极大地缩短了保健食品文号的审批周期,推动了保健食品企业的发展。2021年至2023年6月,已将螺旋藻和破壁灵芝孢子粉备案注册的企业有829家,而在此之前的近40年时间里,备案这两种产品的企业仅有500多家。从注册制到备案制的转变,推动了保健食品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化进程。

基础研究是任何研究的源泉,所有应用都要以基础研究作为依托和支撑,才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化,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研究。2022年,康文艺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典型天然植物化合物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以关键共性技术为牵引,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康文艺团队通过绿色制造,从天然的可食用植物资源中提取色素,进行规模化生产,迎合了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与对人体有益的食品。一些功能性色素的大规模制取并添加在食品中,不但有益健康,而且对预防疾病起到一定作用。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相互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蓄力。河南省作为食用菌种植大省、资源大省,食用菌产量已经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仅仅出口原料和初级农产品,成规模的精深加工产业不能得到发展,食用菌行业就难以实现转型升级。“食用菌一方面走向餐桌,另一方面应该走向精深加工,把它变成具有治疗性的功能性产品,提高附加值。”康文艺团队的研发工作,通过了解食用菌中有治疗效果的成分和其作用机制,和生产企业对接深加工,把这些成分加工成产品,增加附加值。他的团队还连接上游的种植基地,与开封宏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中大恒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建立健康食品研发技术体系,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同时为企业解决难题,进行技术转化。

厚积薄发 初心不改二十年

中国的药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分析方法,将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物种资源在人类健康领域进行开发利用,是康文艺坚守的初心。他不断推广中医药资源在全世界的开发和推广,推动建立中医药文化配套的分析方法、产品标准、生产规范和法律规范。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国民健康意识逐步提高,国家政策开始向“治未病”倾斜。据调查,目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远远高于健康和疾病人群。康文艺团队围绕“治未病”理念,研究可以温和地改善亚健康人群健康状态或提高健康人群身体素质的方法或产品。针对工作压力大、强度高,锻炼和运动时间较少的人群,他的团队研发金针菇减重产品,不以身体内脏器官负荷的增加为代价,科学合理减轻体重。针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他们研发的灵芝孢子粉的胶囊和螺旋藻硫氧片,能够有效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健康水平。他利用药食两用资源,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科学机制为支撑,开发各类保健食品,关注人类健康。

为大家带来健康、幸福的生活,是康文艺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的动力。每当发现某一个化学物质或者某一自然规律,并能够把它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他就感到由衷的开心、知足。在科研这个“冷板凳”上坐了近二十年,康文艺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是在实验室“熬”出来的,在河南大学的实验室里,在一排排仪器旁边,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持续潜心研究。他充分抓住时间,不忘初心,并以此为动力,用理智和毅力克服懒惰和枯燥,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与能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科研路上,康文艺初心不改二十年,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数据库联合发布),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河南省首批生物医药领域技改专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专项、河南省重大公益专项等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

作为持续活跃在一线的科学家,康文艺自读书时就确定了工作的方向是食用菌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多年来,他始终朝着自己的选择艰苦奋斗、不懈追求,无论条件如何,对目标的执着都未曾改变。正是这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精神,使他努力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的创新高地,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成为行业研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