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节,作为宋朝遗民,刘辰翁在此日必当有诸多思愁别绪。
北宋时期的元宵佳节“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红妆艳丽的佳丽骑着马走在闹市大街上,踏着月亮的影子,伴着如林的彩旗,好不气派。一望无尽的楼台歌舞, 脂香弥漫的灰尘随着佳丽的莲步飘在空中。婉转悠长的箫声,呼唤着佳丽的如期而至:今夜不必害怕执金吾的呵斥,元宵禁令不张。 皇帝亲临与民同乐,在车辇从路中央慢慢驶过时,闹市的喧哗暂时停止,而后歌女们高歌四起。“前朝时期的灯节是何等的繁华,灯红酒绿,百姓云集。 ”他虽未亲眼见过北宋的元宵节盛况,但是博览群书的他,也在书本上见过有关的描写。虽不尽真实,但也大同小异。他也能通过文字再现当时的画面,也能大抵感受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 夜间在灯光的照耀下就像白天一样,漫天烟火就像一场场烟火雨,街铺的红火,张灯结彩的热闹。 街两旁的铺子中正点起晕黄的灯火,不远的长街亦挂起一盏盏彩灯, 酒楼茶肆里人满为患,街上的车像流水一样来来往往。 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暄,说不尽的繁华热闹,富贵风流。 河上数不清的河灯闪烁,隐隐能看到灯芯上都放了字条,这些花灯都寄托了人们的心愿。
而这只是想象,生活在南宋的他,亲身经历的同时“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 还转盼沙河多丽。 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里。 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他们抱着金铜仙人,泪滴如流水般的清冷不断。 元夕的情景不能与先前盛时相比,但也有百来年的“承平”。 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时,笙歌不绝。 河面上有着烛光的倒影,更加闪烁明亮的是绵延不断的宅邸。 门帘的柔影慢慢摇动,散开的红灯的光亮像一片彩锦,泛起涟漪。 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看着来往的才子佳人,谁肯将菱花镜打碎呢?
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从他身边跑过,嬉闹声再次将他从回忆中拉出。 “原来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原来江山早已不在,可是故国那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现在“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儿童只从老一辈的口中知道,大宋宫廷的乐队有三百乐伎,一直期待元宵节的来临。 但现在无论等多久都是徒劳的,在蒙古的统治下,元宵不免是萧条的。 元宵是灯节,“红妆春骑”、“辇路喧阗”的热闹场面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已今非昔比。 现在只有无尽的哀伤。 年轻的人们因为生不逢时,无缘窥见往日元宵的盛况而 “肠断”; 而老人们,“便当日亲见《霓裳》”,又该如何? 还不是春梦易醒,暗暗流泪罢了。 虽然本朝的盛况不如前朝,但传统习俗仍然是存在并备受尊重的。 而如今的小一辈却从未见过,只能从老人的嘴里得到一些零碎的描述。
念此,他转了身,往家的方向走。 他的背影瘦高,走路时脊梁很直,像是从未为谁弯过腰。 再也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