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动态变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下,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指导方案,旨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应,从而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新形势下,为了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增进身心健康,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校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和谐的健康心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辅导员及时与学生交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以务实的态度、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转摘自《大学》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