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报》

一名青年教师的从教感悟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宋辰宁    
2024-04-02     浏览(52)     (0)

一、初为人师的彷徨

(一)身份转变

2018年8月,从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我来到山东建筑大学,加入土木工程学院开始从教生涯。作为生长在河南、求学在东北、奋斗在北京、扎根在山东的青年教师,我了解齐鲁大地学生高考的困境和求学的不易,也深知大学学习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活对塑造学生性格的重要性。从讲台下的学生到讲台上的教师,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如何调整心理状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教学水平,是我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紧张迷茫

初次接到的教学任务是《结构力学》课程的讲授,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我在本科阶段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了其进阶课程《结构动力学》,自认为可以轻松拿捏。但当自己真正开始备课时才发现,要想把一个自认为简单的知识点讲得清晰明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书时可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和模式化的分析计算,向学生讲授时必须理清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

人生第一堂课是给学生讲解《结构力学》的绪论,主要以概念为主并穿插工程案例,虽然讲课有点磕磕绊绊,解答学生问题也并不完美,但自认为完成得不错。第二天旁听教研室一位资深教授的同一节课,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是那么薄弱,他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以及科技前沿,将枯燥的基本概念讲得绘声绘色,我能从台下的学生眼中看出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专业知识的渴望,能感受到热烈的课堂气氛,这是我上课时无法带给学生的。对比之后我发现自己距离成为优秀教师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质疑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感到紧张与迷茫。

二、教学相长的磨炼

(一)师生认可

带着彷徨的心态,向学院的老师们请教经验,老教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要想上好一堂课,课前需要用 5倍乃至 10倍的时间做准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需要积累,但是端正的教学态度是需要始终坚持的。自此,在教书的同时,我坚持旁听教研室其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并上网查找其他高校教学名师的授课视频进行学习,将他们讲授的内容融入我的课件,将他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我的血液。我也能够在自己的课堂引经据典,也能让自己的讲授不再空洞乏味。

2019年,我参加了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从学院中脱颖而出,代表学院参加校赛并最终获得学校二等奖,虽然没有能够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比赛,但是这一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上的付出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被评选为2019年度学院优秀教师。

(二)稳步提升

随着学院年轻博士的不断加入以及教学计划的调整,我逐步承担了本科生《材料力学》和《建筑结构抗 震》, 以 及 留 学 生《StructuralMechanics》的授课任务,前期积累的工程案例也继续发挥作用。2019年,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开展核电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构件的内力分析和结构的抗震验算均与我的授课内容息息相关,我将前沿知识和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毕业后保送或考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继续从事地震工程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更加游刃有余,教学能力也稳步提升。

三、理想信念的坚守

(一)亦师亦友

作为结束求学生涯不久的青年教师,我深知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要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信念,力争成为学生课堂上的严师和生活中的朋友。课堂上,我会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生活中,我也会跟学生一起讨论时下流行的游戏、球赛和影视剧。在授课之余,我还担任学生的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在学习、生活、竞赛、深造、择业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把自己求学、生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享给大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少走弯路、快乐成长。

(二)扬帆起航

步入来到学校的第 6个年头,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进一步参与学院的各项工作。2023年,在学院和教研室老师们的帮助下,完成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担任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参与博士点申报、土木水利专业学位授权点核验、装配式建筑山东省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等工作,在新的岗位上重新起航。

经历了初为人师的彷徨,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磨炼,我学到了为师、为人都必须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信念,不忘为师生服务的初心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