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我在光学系成立之初的日子

作者:谷悦    
2024-03-27     浏览(239)     (0)





  1970年12月底,17岁的我怀揣济南三中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和山东科技大学的报到证,来到位于济南东郊的山东大学新校(现中心校区)。
  当时,从解放桥到学校之间建筑物稀少,随处可见大片农田。校园没有大门,围墙不全,处在荒郊野外中。校内只有文史楼、化学楼、金工厂和几座宿舍楼。此时的山东大学已经被一分为三,文科并入曲阜师范学院(校址在曲阜),组建新的山东大学;生物系并入山东农学院(校址在泰安);而留在济南的理科,改名为山东科技大学,下设自控(数学系改名)、物理、化学、光学、电子五个系。由于1964、1965年入学的最后两届学生都已毕业离校,1966至1970年未再招收新生,校园里人不多,到处都很安静。
  我被分配到光学系,光学系是这年7月刚从物理系分离出来的一个专业。新年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我来到了位于文史楼二层最西头的红外教研室光敏电阻模拟实验室正式工作,一待六七年,直到后来走进红外专业课堂读书。

红外专业国内领先

  光学当时在国内还属于新兴学科,而红外专业与国防工业紧密相关,山东大学在全国独此一家。山东大学物理学科历史悠久,红外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物理系,人数不多但专业水平扎实而且年轻,教研室主任也仅是30出头的年轻人。实验室不仅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还有生产任务。老师们研制成功的硫化铅光敏电阻,是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建立健全了工艺流程和测试设备,为高端科研部门生产供货,曾为学校创收数十万元。有一个颇具规模的红外探测器光敏电阻生产车间,有模拟导弹空中飞行的例行实验室设备,可以进行如真空、光照、高温、低温、冲击、振动等多项模拟空中飞行的例行实验。
  在老师们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我增长了知识,熟悉了工作环境和内容。红外探测器技术含量很高,它安装在歼七飞机双翼下两枚导弹上,可控制导弹追踪敌机,是空对空导弹的两只“眼睛”。而由光敏电阻构成的光学引信,则保证导弹在有效杀伤半径内的绝对稳定性。我的工作就是在实验室利用红外探测器模拟空中飞行,进行例行实验。我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尽职尽责,每天早来晚归。有时实验进行到深夜,整个文史楼几乎就我一个人。
  不足20岁的我,曾经独自一人,背着老师们研制的价值数万元人民币的光敏电阻产品,乘火车长途跋涉,送到定制单位西安某机械厂,并与机械厂的老师共同抽检或例行实验。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我能够担当一些任务了,虽然劳累,也特别开心。

赴京求援寻找教具作

  为新建不久的光学系红外教研室,教学科研很多方面都在探索之中,经验缺乏,资料不足,教具空白。尤其1971年开始陆续招收工农兵学员,教学中缺少教具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记得1973年5月,系里决定派我去北京寻求作为教具的歼七导弹。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我们的目的?在老师们的启发下,我先去当时学校主管单位山东省国防工业办公室转发公函,而后又去北京,到中科院再转发公函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通过总后再转发至空军后勤装备部,求援歼七导弹。路径选择正确,步步按照程序规则,我也尽力忘却自己的年龄,沉着应对。后来,空后装备部收下我所有报送的材料,他们答应上报组织审批后约时间再定。初次运作得到这一实质性结果,我非常高兴。返校后向教研室主任汇报了任务完成情况,领导再次肯定了我的努力。
  不久,空后装备部来信了,我即刻进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提取导弹的前期准备工作。位于京城附近的解放军某航校,是存储装备歼七导弹的仓库之一,有相当规模的地下机场。当时,为保障航校出行方便,铁路系统在北京至上海设置两列特快列车路经航校,但到站时间均在夜间。在与空后及航校打交道的这段时间里,我深深体会到解放军大力支持地方及高校建设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导弹的交接过程,安排得非常周到细致。深夜里,航校军官提前在站台接站;住进航校招待所,航校校长亲自探望问寒问暖;吉普专车护送导弹进站,一直送进车厢。整个过程无微不至,使人肃然起敬。次日上午,列车准时到达济南站。那时的学校真是一穷二白,没有别的交通工具,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蹬着人力三轮车从遥远的东郊亲临火车站接站,欢天喜地地把导弹运回了学校,放置在红外教研室。这不是模型摆件,而是真枪实弹的歼七导弹,老师们欣喜若狂。几番周折结局圆满,为系里办了件要事,我也深感欣慰。
  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间实验室及一名技术人员负责这项工作。从教学科研出发剖析导弹,设想怎样把它切割成几个部分如:红外导引头、光电子线路、光学引信、舵翼等。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既要明白整体,又要了解局部,只有一个办法,完整保留这一枚导弹,以直观演示红外制导功能。还需再有一枚导弹,将其拆开,了解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于是,又一个新的课题提了出来:再搞一枚歼七导弹。教研室主任及老师们的眼光不约而同都转向我,我对大家的殷切目光感到无言以对。

二赴京城再寻导弹

  恰好这年9月,我再去西安某机械厂交流导弹部件相关事宜,该厂就是我国歼七导弹的总装厂。在厂招待所住宿,竟然偶遇申请援赠导弹时,在空后装备部接待过我的那位领导,虽然当时彼此只是会意地笑笑。这次见面增加了心照不宣的亲切和信任,这令我精神振奋。获取第二枚导弹的路径不知不觉在眼前清晰起来:直接拜访这位支持过我们的领导。返回学校后我主动向教研室主任请战,再跑北京,争取拿下第二枚导弹。
  这次出行,领导考虑周到,专门安排一位年长些的资深学者一并前行,让我心里踏实了很多。有了第一次经历,再次出行就轻车熟路了。这次求援对导弹要求也降低了标准,作为实验教学教具解剖,不需要有效期内正常工作的导弹,只要外观无瑕疵即可。当年12月中旬再次进京,我们直接拜访了那位首长,意想不到的是一切那么顺利。在首长安排下,空后装备部很快替我们安排好了提取导弹的所有手续。没费周折,我们从北京直接到航校去提取。如此办事效率,同行的老师也感到非常惊讶。当时北京正值严冬腊月寒风刺骨,但拿到第二枚导弹的成就感,让我们心里都热乎乎的。
  我们乘火车在航校附近站下车,航校的相关负责同志早已在站台等候我们。在航校招待所住宿期间,校领导又亲临住所看望我们,再次体验到军民一家的温馨。次日凌晨,又派专车送导弹到火车站。当然,到达济南,依然是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蹬着三轮车接站,把宝贝运回了家。这两枚导弹后来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理论讲解更加直观真实。
  两枚导弹的成功获得,赢得了老师们对我的认可。春节前夕,教研室主任等竟然亲自来到距离学校很远的我家向父母拜年。很多老师夸奖我,20岁的毛头小伙干了件大事,也许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想来,也因当时社会人际交往非常单纯,仅凭一纸公对公介绍信就完全信任。军方无私支援地方需要,所以让初出茅庐的我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作者系山东大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