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王锦伦参加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从踏出校门,他似乎就和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静谧富饶的湘江边、蜿蜒逶迤的南岳山,郁郁葱葱的珠三角、海天一色的粤东南……可以说,他目睹了企业二十年的发展,企业也见证了他从职场新手到栋梁的蜕变。于他而言,企业除了是他安身立命、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像是同他形影交织、共同进步的一个见证者。
2004年3月,根据国务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要求,中铁二十五局正式组建成立。“就像和企业有个约定,它刚组建,我也来了。”铁道工程专业的王锦伦加入企业,开启编织大地经纬的工作生涯。
湖南衡阳东外环线、湖南怀化天星立交桥……短暂的“小试牛刀”后,他参与到广(广州)珠(珠海)铁路建设。
广珠铁路是京广铁路在华南地区的支线铁路,也是服务港口的货运专用线铁路。1904年11月,清政府与葡萄牙在上海签订合作修建“中葡广澳铁路合同”,从广州修铁路经珠海进入澳门,后因故搁置。2007年9月,广珠铁路重新开工。次年初,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王锦伦进入广珠铁路SG-1标,成为分区总工程师。那时,24岁的他斗志昂扬,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万事开头难?让我来!”在项目进场初期的重点工程佛山市文教村搅拌站,为了60台钻机能不间断施工,也为了减小施工对村庄的影响,王锦伦和同事们坚持文明施工,植树种草、加强清洁、防尘防噪、节能减排……在铁道部广州质检总站、业主及监理部门组织的全线20座搅拌站的评比中,他们捧回“优秀搅拌站”流动红旗;在指挥部召开的首次劳动竞赛表彰大会上,他们又斩获先进集体荣誉。那时的文教村搅拌站,成为集团公司屹立广珠线的闪亮名片。
“大干快上工期紧?让我来!”2009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日益临近,“大干快上、献礼国庆”的横幅满挂工地。为了献礼庆典,项目团队想方设法斗速度、拼质量、比安全、赛成本。作为年轻干部代表,王锦伦牵头组建并加入了“青年军团”,立即将项目部“80后”年轻员工组织起来,边学边干、岗位轮换、合力攻坚……就这样,施工现场一天一个样、十天大变样,项目一大批青年干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也为项目高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收尾难题?我来做!”“新项目缺人?我报名”……提起那一次次坚定的“让我来!”,已经不惑之年的王锦伦笑容里明显夹杂着“自豪”和“害羞”两种情绪。“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企业同行,也是快意人生。”王锦伦感叹道。此后15年,他一直走在“建证”企业发展的道路上。“那是青春和企业发展的约定。”我替他作了总结,也获得了他的赞同。
2009年,作为连接京沪铁路和京九铁路的安徽青(青龙山)阜(阜阳)铁路补充,青阜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同年11月,25岁的王锦伦调入青阜铁路增建二线(三期)项目部任副总工程师,并将更多精力投入技术攻关工作之中。
“工程涉及既有线施工、涉水桥梁、路基、涵洞、电信、信号等数十个专业领域,施工任务量大、工期紧。”王锦伦回忆道,原定的连续梁和钢桁梁施工方案相对落后。为此,他抓紧时间与技术人员组成小分队,拉网式地到其他单位工地参观,逐项学习记录、研究相关施工方法,并结合项目施工需要制定出连续梁“平行桁架式挂篮”与钢桁梁“原位拼装”施工方案,大幅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同时,得到上海铁路局及业主的一致好评。
此后,王锦伦先后参与了娄邵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攻克了一批技术难关,他也先后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常务副经理等关键管理岗位。
如今,他是一名被企业和领导认可的成熟项目管理者,也是颇受家人称赞的“好丈夫”“好爸爸”。“很懂事,虽然难得见一面,但是对我的工作特别支持,我们甚至约好以后要当同事,做‘父子兵’呢。”提及孩子,王锦伦跟介绍自己参建的那些工程一样,眼里满是自豪和骄傲。
20年间,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同年参加工作的朋友越来越少。当我笑着问他打算在企业待多久时,他笑着回应:“我和企业有个约定,我想看看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七八十年后的企业,那一定是让我骄傲的模样!”“真是个喜欢‘约定’的人呢”,闻言,我俩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我和企业有个约定”,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淳朴的工程人对企业的深情告白和极致浪漫了吧。
作者单位: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