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即“3·18”讲话五周年。“3·18”讲话极大鼓舞了教育界,可谓开启思政教育全面发展的“金钥匙”。五年来,全国思政教育在“3·18”讲话精神指导下,在教育内涵式全面发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作出贡献。
一、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全面发展,开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国化时代化的“金钥匙”。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思政教育要始终以时代的发展为其哲学实践基础,并从实践中不断汲取理论的精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创新。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国化时代化,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全面发展。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抓好青年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等要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信念和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源泉。在新时代,要牢牢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科学践行“六个必须坚持”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在“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思政教育的内涵:“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后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为发掘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方向。这里强调了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即全过程育人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指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全面发展的丰富和具体化。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深入阐述思政教育的内涵,即“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且“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
二、“八个相统一”融合思想、理论、方法,是赋能思政课程科学化体系化建构的“金钥匙”。
思政课程建构是个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为思政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对鲜活素材的推陈出新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八个相统一”的创新理论。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此“八个相统一”是对传统思政课程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融合思政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对于思政课程科学化体系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以“八个相统一”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的“道理”讲清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构建思政教育体系,领略时代脉搏、感受思想力量。要将创新理论的热点焦点融会贯通于思政课,以学理、思想、真理的力量影响学生,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带一路”、“三大全球倡议”、新质生产力、自主的知识体系、高质量发展、CHATGPT等学术热词的内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的要求,了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背景下,国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金砖体系研究、中国智慧与全球治理研究、国外气候变化研究、非洲发展研究、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局势研究、“真实”与“AI”(人工智能)研究等。
三、践行“六要”争做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是引领万千学子走入思想殿堂、感受真理魅力的“金钥匙”。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思政教育起到主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思政课教师的发展。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即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在“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教师的要求作了新的概括,即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对于广大思政教师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市场经济冲击下物质的诱惑使“人心不古”,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智能化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三微一端”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育心理学建构带来一定影响。这些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在道德操守、知识储备、思维视野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发挥思政课作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