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一个机器人正在充斥着水流的管道中稳速前进,挡路的淤泥和杂草被迅速搅碎,这个机器人的巨大探头彰显着它的身份———一款用于地下管网检测和维护的智能机器人。我校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一支学生团队历时八个月,成功研制出这一款模块化智能管道检测机器人,手捧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特等奖而归。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生命线,规模庞大、工况复杂,管网数字化、智能化运维迫在眉睫。该款机器人集管道检测和维护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地下管网巡检监测、拥堵治理的智能运维一体化,减轻城市地下管网的清淤负担。
得益于学院在地下管网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挑战杯”决赛题目“城市排水管道智能作业机器人系统研究”一经公布,团队成员立即通过辅导员老师与指导老师陈宇鸣、陶锴和谢平取得联系,决定在原先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出一款可以适应地下管网各种环境的模块化机器人。确认主题后,团队与三位指导老师共同解析命题,确认机器人的外部件材质、用于检测的管道管径等。同时,大家迅速依据各成员优势和课题需要进行分工,将后续研究细分为总体创意、算法部署、实体组装、数据检测四方面。
“机器人的核心主控部件相当于人类大脑。我们针对机器人工作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条件,为主控部件加上不同的模块单元,就像解答数学题时,大脑根据不同的题型生成多样的解题思路。”队长杨天博解释道。
鉴于地下管网环境多样且复杂,目前市面上尚未存在可以模块化处理地下管网的机器,仍以单一功能的仪器为主。针对这一问题,该支队伍在交流讨论后,构建了由态势感知到清淤清堵的闭环系统方案,选择模块化设计理念,采用“核心筒+模块化”单元高效组合方案,研发核心筒作为主控模块,内置载波通信单元,配合岸上绕线机构进行通信,分别设计了潜航、清淤、轮机三大模块,可完成满水、半水及无水的探测及清淤工作。“无水环境中,机器人通过摄像头扫描周边环境,轮式机开路;有水时,它则采用声呐探测,螺旋桨推进。
针对不同的工况,它总能拿出最优解答。”团队成员李雪莹介绍。
团队在采用声呐探测满水环境时,发现水中杂质及水流的存在,使得声呐扫描出的管道截面存在一定角度偏差。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他们注意到了在机器人主控中的惯性导航单元。“它能够获取机器人运动的姿态角、角速度和加速度,同时还能够获取机器人在水下的速度。我们可以将这些位置信息与扫描的图像结合起来,通过算法矫正图像的畸变,减少误差。”团队成员李子豪阐释。根据采集的位姿信号和变结构元的形态学操作校正图像,团队解决了水下声纳图像畸变问题,校正后准确率达98.3%。
面对管道工作中存在的满水、半水、无水等多种工况,传统的地下管网人工检测和机器人检测往往需要停水停工,耗费经济和时间成本。当管道网络规模较大时,对地下管网的检测和维护速度较慢,存在一定滞后性。杨天博团队采用了粉碎淤泥、小部分抽吸的策略,充分利用自然水势,将淤泥带走,以较为轻便简单的方式,使得检测机器人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完成检测任务,简化了工作难度。“我们相当于用了一股巧劲儿,面对管道中的淤泥,采取了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杨天博说道。
目前,这款模块化管道检测机器人已经获得业内多家企业关注。据了解,这款机器人的模块化单元均经过省计量院的检测测试,达到了实地工作的能力,可以并行开发,并具备量产条件。未来,团队还将持续对这款机器人的功能和算法进行优化,“它的功能可以进一步集成,让地下管网的检测与维护,更为高效便捷。”指导老师陈宇鸣谈道。 (方奕菲 熊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