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南学院 - 《湘南学院报》

试谈中小学武术进校园

作者:□ 郴州市第六中学观山学校 李昶毅    
2023-12-15     (0)

校园武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升教学内容新颖性,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师资力量配备和持之以恒的激励措施有助于提升武术教育的效果。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而武术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少年强则国强,校园武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时,更能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提升教学内容新颖性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位老师,体育运动的练习,都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培养,目前在我国的武术教学,基本都是从基础手势拳、掌、勾;基础腿法弓、马、扑、虚、歇学起,这些动作比较枯燥无味,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需要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科任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含量,可以用套路的学习吸引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五步拳或英雄少年等为主,这些套路动作的练习以激励为主,并将中国武术的悠久历史代入其中,让学生陶冶在其氛围中可得知,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国粹。

二、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在双减政策下,体育愈发的受到重视,各学校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啦啦操等社团接踵而出,在如此多的项目中,武术想要脱颖而出,除了扎实的学习以外,必要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武术有着独属于自己特殊的一面,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锻炼价值高,场地要求低,特别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尤为有利,而且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下,宣传武术运动,是比较引人注意的,可以在实际学习中,讲述武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受到武术氛围的影响,在学生的深刻印象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兴趣,相较于单纯的动作练习而言,这样的方式会更好,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还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学生为窗口,向家长、学校层面进行宣传,以点带面,进而促进武术氛围的影响力。

三、加强师资力量配备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武术这项运动,自然是专业的武术老师来教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有着武术的专业素养,影响着上课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师资力量缺额较大,中小学的武术课程,通常是学校的体育老师兼职开展,并没有受到专业的武术教育,不具备专业的武术指导能力,目前有些地区会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相关培训,但大多都是短时间的速成班,教几个单一的简单套路,就让老师去教学生。而我国的武术文化,包容范围大、内容多,既有武术本体之运动,也有相关武术运动的武术器材服装、武术道德礼仪制度、武术理论小说影视等多方面内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涵盖了文化之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相关内容。正所谓习武先习德,只会简单的动作是不够的,缺乏的是专业素养高,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但这样的精英人才,相对于我国的中小学生数量来说,着实太过缺乏。通常一个地区的武术专职教师数目,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学校的需求,如今已有学校在进行跨校教研活动,武术这项运动,也可利用这种方式,由一个地区的武术专职教师牵头,每年开展武术相关的培训活动,促进相关教师的武术专业素养,进而用教师的素养去影响学生,以己示范,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持之以恒激发动力

面对新事物,学生总归是有兴趣的,甚至还可能是跃跃欲试,但是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是不能够持之以恒的,用不了几天时间,就会对此失去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将武术内容盲目地塞给学生,要有一套合理并且符合目前学生学情和身心健康的方案,将此引入课堂,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案。首先面对新授课的学生,要让他们在思想上了解武术,武术有三问,什么是武术,武术是干吗的,为什么要学习武术。在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也可以时而播放武术有关的爱国片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进而让他们感受武术氛围,以及激发想要继续学习武术的兴趣。

学习武术,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武术这项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会尊师重道,学会谦虚礼让,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