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塘之底沉睡着一群习惯了黑暗的灵魂。有那么一个人唱着歌轻轻走过,不留下什么,只是唤醒了他们,这魔法般的歌唱便是教育充满爱的旋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音乐电影,一幕幕渐渐地展现着:教育如何神奇地在堕落的命运里升起一架架载着灵魂的纸飞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电影采用日记回忆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演绎情节的同时将主人公马修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公之于众,塑造着更加立体的人物。日记中的一张合照将镜头转到了过去难以忘怀的时光,带着观众的思绪去到了那改变命运的地方:“池塘之底”。这所学校的名字听起来并不寻常甚至奇怪,但却十分真实巧妙。在这里的孩子们都是池塘之底的烂泥,几乎没有人真正在意这些扶不上墙的东西甚至他们自己。初来乍到的学监马修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习惯了争吵、偷窃、抽烟,可怜又可悲、迷茫且堕落的学生。
导致学生现状的一部分原因出于他们自身,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学校压抑的生存环境与管理制度。校长拉齐来到这里是为了名利而非育人,他采用暴力的方式去压制学生,贯彻“行动-反应”即不听管教即惩罚的原则,惩罚方式都是些关禁闭、做清洁等堪称虐待的方式。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里,人们都变得沉默,心有怒气而不敢言;变得麻木,说服自我不去抗争。而马修,他没有。
让一切都改变的,是爱。
马修的教育方式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也是仅有少数人真正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尊重、耐心、因时而变、因材施教。先用恰当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致被学生欺负,然后开始奔赴一场双向信任的旅程,当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出“他不坏”时,光明就初显了。
而后便是唤醒灵魂的时刻。某一天,铁栅栏里忽然传出了夜莺的歌唱,这美妙的旋律随即一发不可收拾,住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马修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嗓音将他们分组,成立了合唱团,并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天赋异禀的有着“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灵”的皮埃尔成长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人总要有所爱,灵魂才得以活过。当学生们从枯燥无味的监狱中逃离到婉转悠扬的音乐世界中时,当他们第一次被平等地温柔相待时,他们这才发现的自己的价值,领悟到生活的意义。
压抑过后,一片晴朗。影片总是通过音乐来营造独到的氛围,衬托人物的心境,与剧情完美对应。“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一句句清晨般明朗透彻的童音伴着孩子们欢快的步伐走过石桥飞向蓝天,穿过云朵遥望远方。是美好的教育、是教师的爱带来了那束金色的光,牵起他们迷路的手结束黑暗,走进春天。此外,不强烈的明暗对比色彩,画一般的取景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具有着典型的法国电影风格,引人浮想联翩。
电影的结局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正义战胜了邪恶,孤儿有了归所,校长被迫离职,从此不再有“行动-反应”的虐待。仅有的遗憾便是马修由于一场坏了校长升官路的火灾被无辜开除,成了“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可他已经将光明带到,让树叶沙沙响,让云朵轻轻飘。
只见池塘的冰层融化,光照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