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以下简称为“‘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中,我校美术学院“蜂巢空间”团队的作品《基于乡村振兴政策前提下高峰镇乡村行政单位优化改造》荣获特等奖,创造了我校参加“挑战杯”赛事以来最好成绩!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基于乡村振兴政策前提下高峰镇乡村行政单位优化改造》项目由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红艳、2021 级辅导员贺曲、2022级辅导员白馨月担任指导老师,团队成员由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1级学生邵梦寒、杜诗男、雷家红、卢成信,视觉传达专业2021级学生代小赫、曹佳栋、黄佳欣,动画专业2021级学生张硕组成。
在项目中,环境设计专业成员负责空间类的改造,视觉传达专业成员负责平面类的设计和项目中logo的设计,动画专业成员负责视频剪辑。从项目的选题到相关内容的策划,再到实地走访调研,他们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项目的灵感来源于贺曲,她在了解到贵州省内存在部分乡村政府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造单位建设但仍事与愿违、工程被迫闲置的情况后,萌生了设计、改造乡村行政单位功能分区的想法,之后她与邵梦寒和代小赫两位同学多次沟通交流,三人不停进行思想碰撞,并实地走访调研了贵定县摆龙村、惠水县雅水村、平坝县活龙村等地。在调研中,他们对乡村行政单位办公场地较小,且功能分区杂乱,核心功能区不突出,甚至还存在改造工程闲置等情况进行了考察,进一步证实了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于是,三人决定大干一场,想办法在学院寻找优秀队友,让项目尽快落地。“我们希望能在不大肆改建扩建、节约经费的前提下,利用美术学院学生专业的优势,进行一些巧妙的设计,使行政单位空间的分区变得合理,突出分区的核心功能。”贺曲向记者介绍道。
在确定了人员后,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常常聚集在不足十平米的工作室内,不断交流,集思广益,最终想到了六边形的蜜蜂蜂巢,利用蜂巢小而精巧的特点对乡村的行政单位分区进行设计改造,因此,团队正式命名为“蜂巢空间”。
“蜂巢空间”团队从2021年10月就开始通过“三下乡”“返家乡”“千人大宣讲”等志愿服务进行走访、调研、实践,历时两年多,为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代小赫告诉记者:“我们项目的实用性非常强,如果我们真正落地到了一个乡村,就意味着我们还可以落地千千万万个乡村,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在筹备阶段,项目经费不足是“蜂巢空间”团队遇到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情况,团队成员都会自掏腰包,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有时遇到部分模型较为昂贵超过了预算,他们也没有气馁,大家相互加油打气,自己动手,从打印、剪裁、做撑架到刻形,想方设法节约经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做出了模型。
在贺曲的眼中,这群孩子的拼命劲儿远比她想象中要狠,对项目的要求也远比她想象中要高。“很多时候他们都熬夜到凌晨,实在累了就拿凳子拼一拼,凑活着睡,这帮孩子为了项目真是付出了 150%的努力。”贺曲感叹道。
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艰苦努力下,“蜂巢空间”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决赛。决赛分为内、外两场,内场由邵梦寒和代小赫负责,外场由团队其他成员负责。
在外场,IP 形象小礼物(“活龙大米”钥匙扣、水杯等)和宣传册很快被分发一空,团队成员只能自己一遍遍向来访者口述项目理念与设计细节。当时会场意外停电,导致展示模型连接的电路发生了故障,但是团队成员临危不乱,一边安抚来访者的情绪,一边紧急处理模型显示问题。黄佳欣是外场成员,她告诉记者:“大家对我们项目提出各种问题,就表示他们很感兴趣,所以再辛苦再累都值得。”
在内场,代小赫与邵梦寒参加了评委提问环节,评委对“蜂巢空间”项目细节频频提问,甚至超过了规定时间。“评委对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说明它具有非常可取之处。”他们笑着对记者说道。
当“蜂巢空间”团队被宣布为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赛特等奖得主的那一刻,团队成员们都喜极而泣。自 2021年组建团队,七百多个日夜,“蜂巢空间”团队付出的努力远比我们看见的要多。
“蜂巢空间”团队在此次“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参赛过程中,发挥出了能吃苦、肯战斗的精神风貌,也提出了很多可进一步推行的思路及想法,而且在团队获奖后,他们也没有停留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歇歇脚,而是立马开始谋划下一步的阶段性工作——让项目站上“互联网+”的舞台。希望“蜂巢空间”团队未来继续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助推乡村振兴,科创筑梦,挑战未来。
(本报记者 文/赵嘉仪 张黔南 李文茜 图/薄文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