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济宁医学院 - 《济宁医学院报》

在人世浮沉中感知幸福

——读《我们仨》有感

作者:药学院  郑珊    
2023-12-01     浏览(79)     (0)

文章总结了《我们仨》一书带给读者的心灵盛宴。文章提到,这本书以细腻的文字讲述了杨绛一家三口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历程,作者在书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家庭温馨和历经挫折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文章还提到,作者对钱钟书夫妇的爱国情怀和读书、工作的态度深感敬佩,并反思了自己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应该持有释然的心态,享受当下的生活。


读一本好书,赴一场心灵盛宴。《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撰写的一本家庭生活回忆录,乍看书名,寥寥几字,不足为奇,然而当你翻开它,阅读它,却怎么也舍不得放下,颇有一醉方休之感。1997年,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先他们而去,次年,钱钟书逝世,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杨绛,在最后的岁月孤独前行,用简洁而又沉重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单纯温馨而又历经挫折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这是一本生离死别的书,共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部分,在前两个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再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这63年间该家庭的人生历程。读罢此书,心绪难平!

本书文字细腻,语句平实,每当拾起这本书,仿佛是端起了先生的一生,就像一位老者坐在面前,平淡温和地讲述一段旧时光,讲述一段老故事。初读时,十字开头的年纪,囫囵吞枣,未读出个所以然,那时的我对杨绛先生笔下的“梦”似懂非懂,一时分不清哪个是梦魇,哪个是真实。往后的岁月,在反复拜读和思索中我感悟到,这是杨绛先生在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接连痛失爱女和爱人后,三人最终走失在古驿道,“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到这儿,我泪眼婆娑,只觉凄婉和悲凉,痛失吾爱摧残着这位老人,没有了亲人的陪伴,家不再是家,只是暂时安身的客栈罢了。

我们的一生,注定要不断告别那些最亲爱的人。深感悲伤的同时,我羡慕、感叹他们一家三口的亲情。杨绛先生是一位博学强识、声望很高的女性,她用智慧和大爱经营着他们的小家,深得钱钟书赞许,评价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懂生活、有情趣且才华横溢的女性,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名妻子或母亲,她都十分优秀,但钱杨夫妇一生淡泊名利,不媚俗不逐流,活得十分通透,这让我敬佩不已。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贤惠知理的妻子、深情通达的丈夫、可爱懂事的女儿,三人在一起的时光充满着快乐,即使面对艰难时局,三人也是相互扶持。读后,曾一直困扰我的很多矛盾、忧愁迎刃而解,我突然明白,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不能总是自怨自艾,要持有释然的心态,认真享受当下的生活。

无数的小家组成国家,我感叹于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亲情时,更为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钱杨夫妇都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钱钟书在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学士时,曾经有位叫H.N.Spalding的富翁劝钱钟书放弃中国的奖学金来为他们办事,钱钟书先生断然拒绝。1938年,钱杨夫妇在巴黎读书期间,日军侵华,两人为国、为家十分焦虑,在奖学金还能延期一年的情况下着急回了国。建国之后,两人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从不怨恨,泰然处之。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背后,流露着一家三口浓浓的家国情怀。

家事国事从容而谈,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深沉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二老对待读书和工作的态度更是时时鞭策着我。爱书、读书、写书贯穿二老的一生,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钱钟书先生求学期间把假期全部时间投入读书,杨绛和钱钟书一样好读书,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诗,可谓爱书如命。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即使在政治运动层出不穷的时期,夫妇两人也从未间断工作,并在工作之余努力读书,杨绛先生在此期间还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她在书中写道:“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二老嗜书如命的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其中也包括我。我自幼酷爱读书,打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我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读书不仅成为了习惯,更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犹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杨绛先生曾给自己年纪尚小的女儿买《苦儿流浪记》来读,钱瑗才看了开头便因为同情苦儿而伤心痛哭,杨绛只好把书藏起来,多年之后,钱瑗已是大学教授,却来告诉杨绛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的流浪如何结束等等,原来钱瑗一直在关怀着这个书中的苦儿。看到这儿,不禁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多情”呢!阅读时看到有趣处开怀大笑,看到动情处泪如雨下,同书中的人物一起体会人生百态,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实和享受。

这本书还让我动容之处是钱杨夫妇对女儿钱瑗的呵护和教育,钱钟书和杨绛对女儿没有说教式的唠叨,也没有严厉的指责,他们和女儿做朋友,一起玩耍、平等交谈。夫妇俩的渊博学识和乐观豁达也影响着女儿,钱瑗不仅乖巧懂事,而且体恤父母,她毕业后留校当教师,爱护学生,工作极度负责,一辈子都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我虽然未曾为人母,但这种与子女相处的方式却深深触动了我,也改变了我对“家”的看法,附录中钱瑗手写的书信以及她给爸爸画的肖像,我爱不释手,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钱钟书和杨绛常把日常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何尝不是我在读《我们仨》的感受!犹记得2016年5月,惊闻杨绛先生去世的噩耗,我直觉心痛不已,现在想来,他们一家三口应是团聚了吧。望着扉页杨绛先生清秀的笔记和他们一家三口的合影,我又陷入了沉思,杨绛先生曾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生活本就一半风霜,一半风月,愿你我皆能珍惜当下的美好,珍爱眼前的人,在人世浮沉中感知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