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中医药大学 -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

养生与养气

作者:药学院  孙赫    
2023-10-30     浏览(66)     (0)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在易学和中医学上,“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气存则生,气失则亡。”因此,要谈养生,首先就要懂得养气,这就包括养肾元之气,养五脏之气。体内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寿命延长。

任何事物都分阴阳,气为阳、寒为阴,寒容易伤气,所以,一生当中我们都要避寒就温,就是说如果天气转冷了,我们就要多加衣服、要注意保暖。另外一方面,很多人从小就爱吃凉的东西,爱吃冰棍、爱喝冷饮,长此以往,到一定年龄的时候,脾胃之气就要受到伤害,就会肚子疼,也会拉肚子。

寒从脚生,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袜子、鞋子都要穿厚点。人的后背也最怕寒,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要注意戴帽子、围围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腰,因为腰部里边藏着肾脏。阳气是藏于肾的,肾在腰部,腰要是受凉很容易就伤了肾,同时也就伤了我们的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汽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

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儿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补足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那么,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呢?是精神。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这也是养生的奥妙。

附子是现代中医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味回阳药物。从古到今,使用附子的著名医家有很多,东汉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很多以附子为主的汤药,像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丸、四逆汤等方剂都是以附子为主组成的。清末,以四川名医郑钦安为首的医家,则创立了以“回阳扶阳”为指导思想的医学流派,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神派。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中成药是附子理中丸。适合手脚冰凉、四肢无温、腹泻畏寒等脾阳不足的人服用。

吞津也是一种养气的方法。那么吞津法怎么练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有肾病或肾亏的人,就可以静心呼吸,然后用舌头搅拌舌下的唾液,并徐徐下咽,这就是吞津法,中医上也叫做“饵舌”。吞下舌头下边的津液,每天数十次,就可以养生长寿。中医上讲,舌头下面的液体是肾液分泌的,吞下去可以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还可以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