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党办/校办  聂朝昭    
2023-11-15     浏览(100)     (0)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大教师,在多次考察、讲话和批示中先后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等系列要求,深刻阐明新时代教师本质、教师地位、教师素质、教师发展等问题,为教师队伍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与精神。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道德情操、行为准则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关乎育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育部6月6日举行师德集中教育,部署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推进各地各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因此,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学习教育,切实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自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

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向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不容忽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必须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教师队伍建设还亟需破题解题。因此,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重塑知识结构、更新育人观念、顺应时代变化,从信息素养、授课能力、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来提升能力素质,做到定位要有高度、教学要有精度、育人要有温度、落实要有力度、成长要有梯度,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让高素质教师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

优化教师发展环境。组织环境塑造着教师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影响着组织效率和管理质效。要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为广大教师施展才华、奉献社会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优化教师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教师供给数量和质量,让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事务决策与管理等方面享有发言权。要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支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健全聘用引进、培养培训、评价激励、专业发展、流动退出等管理机制,确保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