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凰山毛泽东的办公桌旁,放着这样一个木炭火盆,里面的火虽说早已熄灭,但它却像一位睿智的老人,见证了一位伟人曾经在这孔窑洞里付出的艰辛。
1938年暮春,北方的天气虽然已经转暖,但陕北的窑洞里依然阴冷,木炭火将窑洞烘烤的温暖又舒适。为了批驳“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雄文《论持久战》。毛泽东笔不停息,夜以继日地写作着。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在窑洞里走动几步,然后很快又坐下来写作。
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依然在聚精会神地写作,当警卫员翟作军给主席送水时,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他赶忙跑进窑洞里,见主席还坐在那里写着,他弯腰一看,主席的两只脚上直冒青烟!翟作军忙喊道:“主席,您的棉鞋烧着了!”主席连忙放下手中的笔,转过身来脱掉棉鞋。翟作军几脚踩灭了火,再回头看主席的脚上,袜子被烧了个大窟窿,脚趾头都露在外边了,两只棉鞋的鞋帮也快烧没了。毛泽东这才捂着脚说:“好痛,好痛!”这是毛泽东当时仅有的一双棉鞋,翟作军便只能找了一双单鞋给毛泽东换上。望着那双烧坏了的棉鞋,毛泽东哈哈大笑着说:“怎么搞的?棉鞋烧着了我都没有发觉。”说完,又继续写作,就像刚才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经过8天9夜的呕心沥血,一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顺利完成。
《论持久战》完稿后,毛泽东首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讲演。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在延安引起极大轰动。随后,《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到处传播。初次印出的《论持久战》,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书名,扉页印着毛泽东亲笔写的:“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将经过持久的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和结论。文章通过对中日双方特点的精辟分析,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指出:“中日双方的这场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毛泽东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论述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时,他着重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是《论持久战》的核心要点。毛泽东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正确结论。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了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版,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
《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指明了方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论持久战》的英明预见。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部不朽的著作,与《孙子兵法》一同被被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
进入新世纪,今天我们再一次学习《论持久战》,就是为了发扬打持久战精神,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势中,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竖立必胜信念,矢志长期奋战,咬定青山不放松,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