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我们看到的这张木质小桌,它长51厘米,宽37.5厘米,在陕北农村随处可见,人们把它摆放在土炕上,就叫它“炕桌”。它为什么能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呢?这是因为,就在这张貌似平凡的小炕桌上,诞生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那是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东征部队长途跋涉,来到陕北清涧县境内。红军总部设在距黄河十五公里的袁家沟,主席住在老乡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主席办公,白育才把家里这张唯一的炕桌搬来,也就成了主席的临时办公桌。在袁家沟的日子里,主席整夜整夜的伏在小炕桌上,凭借如豆的灯光写作,谋划东征的战略部署。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一夜之间,袁家沟的山山峁峁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中。主席披着一件蓝布棉大衣,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黄河岸边。当他登上高家塬时,远望高原似蜡像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它往日的波涛。毛主席触景生情,一气呵成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沁园春·雪》,这首词以宏大的气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博大的胸怀,回顾了历史的变迁;词中既体现出伟大政治家在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后,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杰出诗人前无古人大气磅礴的澎湃情怀。这首词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
这张小炕桌,在无数人的关注下,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和伟人的情怀,象征着黄土高原的朴茂雄浑,见证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诞生,化身为记录蹉跎岁月的中国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