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传递爱,成为爱

作者:■文新学院  傅捷    
2023-12-11     浏览(85)     (0)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被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叫着“小傅老师”。

大二的暑假,我参加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

高中起,我就常在网络上看到有关支教老师的视频,并被他们深深感动。他们不远万里从城市去到大山、深入落后地区,为资源匮乏的乡村小孩带去教育,带去温暖,带去爱。我不懂他们背后的得失和辛苦,只知道他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我因专业作业采访正在乡村教书的表姐,细细询问,才了解到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多么不易,要坚持做好一名乡村教师是多么艰难。

乡村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尽管目前国家经济生活向好,生活水平渐长,但是乡村留守儿童仍然不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父母更多依赖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负责,包括学业、饮食,乃至身心问题。表姐说,曾经有一次,她整天没上专业课,一直在开班会,处理了四件突发事情:找到偷钱的孩子循循善诱,拉开打架的孩子开解心结……这些事情令人头大,又因涉及一个个孩子,加上很多家长并不太尊重年轻教师,每一桩都十分棘手难办。

靠得太近,揭开朦胧的纱帐后,现实的残忍就显露出来了。

正因如此,我更想亲眼去看看乡村儿童究竟是什么样子,了解他们成长的困惑,感受他们的悲喜。起初,我想成为英雄一般的人物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但我也意识到自己根本无力改变,只能丰富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

刚到桑植时,我很紧张,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又担心自己解决不了突发情况,上不好课。开课仪式前一晚,我焦虑到不停翻看手机,半夜两三点才入睡。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享受“小傅老师”的角色呢?大概是安全承诺书上,特殊情况联系人一栏唯一写着的“小傅老师”,印到了我心里;或是开课仪式的自我介绍后,小朋友们竟然记住了我的名字,还大声说最喜欢“小傅老师”;又或者是午休时五六个小朋友围过来,小小的身体轻轻抱着我,不断地叫着“小傅老师”……从我还没有想明白此行的意义时,我就是一名支教老师了。

我们支教内容主要是围绕当地的非遗来授课。正式上课前,学姐们反复地鼓励我们,给我们出点子———小朋友估计会很难听得进去,多设计些互动,把课堂氛围带起来,他们玩得进去,课堂自然就上得下去。

但我们不甘心止步于此,仅仅是“玩”还不够,当我把非遗的故事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能看见一点,也是好的。就像此时的我,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蓦然回首,终于想起曾经老师、父母说起的哲学道理。这些长者们早已告诉我,虽然那时的我还不以为然,但不可否认这些听起来枯燥的大道理在某个瞬间激醒了我,让我在黑暗的大海上以此指路灯航行。

事实证明,他们能懂。

当我们将非遗内涵一一解释,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音乐、黏土、游戏、视频等等,带动他们和我们一起走进非遗、感受非遗、想象非遗,再把非遗现状摆到他们面前时,我看到了他们突然愣住的表情和诚恳的眼神。当我们问他们“非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时,他们从原先的不以为意到一个一个举手排着队,真挚地看着我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我们会让非遗传下去的;他们还说,非遗很重要,我们会学着去努力保护。

我们几位支教老师不约而同欣慰地笑了。我们,不正是因为探寻桑植非遗印记来到这里吗?谁又能说他们不会懂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呢?尽管只有几天,但是如果能够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也是很好的事情。

回到暂住地后,我打开一位初中孩子课后塞给我的信。封面写着“致小傅老师”,里面一页纸,写满了她的感谢以及不舍。我读着读着不禁泪目。来时我从未幻想过会收到信,也没想过自己所有的努力能被他们接受,只是期盼能够尽量顺利且快速地结束活动,但他们却带给了我意外的感动。青山碧水之间,我和这群孩子们相遇、相知,交集之后,留下的印记陪伴彼此,但终有一别。这场梦,是赠予我的礼物,也希望可以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