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泰山学院 - 《泰山学院报》

教学无止境教研促成长

——混合式教学实践分享

作者:贝依林    
2023-11-30     浏览(102)     (0)

作者在教育领域工作20年,对如何上好一堂课的认识逐步提升。作者注重课程建设,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作者强调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学校领导的培养和关怀对作者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引子

从教 20 年来,始终心存敬畏,兢兢业业,自问无愧于走上三尺讲台的初心,但对于如何上好一堂课,我的认识却是由浅入深,逐步提升的。曾经,我认为正确的知识传达、激昂的气氛营造和严格的课堂纪律就代表着一堂好课。后来,我逐渐懂得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从基础理论到学科前沿,以深厚的学养灌溉青年学生的心田。而近年来,我愈发意识到,网络时代知识本身已经唾手可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主角是教师更是学生,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性变革,才能真正培养社会亟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课程建设

上好一门课的前提,是要吃透这门课。我曾长时间负责全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同时承担学院内系列程序类课程的教学。在主导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契合时代变化与学校发展的需求是要放到首位的。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我校高度重视产学合作,建设有人工智能、智慧文旅、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一批产业学院,而大多数理工科专业,也都有专业认证的任务。为更好支撑产业学院发展和新工科建设,我们课程组在 2019 年启动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分级教学,并选择《Python程序设计》作为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随后,我们进行了教材编写、在线课程制作以及在线考试与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一批荣誉,增强了信心。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

打造好课程的物质底座,我随后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所谓课改,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首先拓展课程时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教学流程;第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智能技术实践能力。第四,完善教学评价,多元化多维度考察学习效果;第五,深化课程思政,贯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上既是进行混合式课改的原因,也明确了改革的目标。

《Python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图1 课程教学目标

围绕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着力打造“五段式”在线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教学 APP 推送课前学习任务清单到学生手机端,布置个人或小组学习任务,其中个人任务主要是微课视频学习、客观题或者较为基础的主观自测题;小组任务是对编程原理、方法、典型案例和题目的集体讨论任务。之后教师通过在线提问、答疑解惑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第三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的章节测验,巩固自主学习效果;第四,辅以在线仿真实验,服务器 24 小时不停,有效拓展学生实验时间,对知识点进行验证,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负责批改考核,并根据结果进行教学反馈,为翻转课堂提供依据。 以上5个阶段递进式展开,目的是形成在线教学的闭环管理。

图2“五段式”在线教学模式

线下,我着眼于打造高阶翻转课堂:上课伊始先回顾上一节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分级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图谱,全局而非割裂的看待问题;进而强化重点,在重点梳理的过程中,辅以思维导图和案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第二步,结合学生课前进行在线自测以及讨论互动的结果,聚焦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用案例驱动的方式,对难点进行剖析,营造探究式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步,首先通过实训打擂,现场头脑风暴,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生知识点的积累和内化,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分组打擂,比较实现方法的异同,进而提炼出知识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比如,我会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某个打擂题目的复盘,带领学生从“程序实现”升华到“程序优化”的高度,敲开算法设计的大门。针对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推荐给他们一些国字号大赛的题目,实现学生学习“挑战度”的达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荣誉感和参与感不断激发着课堂活力。

线下实验课的实验内容采取分级定向组织的方式,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提升模块。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参与相关教师科研项目,或者通过指导参加学科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有一定综合性、包含多个子问题的复杂程序设计问题的能力;最终建立计算思维和编程思维,反哺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的工程素养。

高阶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我的做法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升级课程大纲、实验大纲以及教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讲授、在线资源建设、以及实验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中,做到熔盐入水,润物细无声,增强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结语

两年以来,学校全面推进了一流课程建设和混合式课改普及工作,组织了多场专题辅导以及示范课,我个人也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受益者,从很多优秀教师和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践,加以论证,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怀与培养,未来将更加砥砺奋进,不断前行。

教无止境研无涯,且行且思共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