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 - 《乐山师院报》

一生做好一件事

——记2023年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候选人方德静老师

2023-11-30     浏览(88)     (0)

方德静老师在课堂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图)


方德静老师是一位具有高校教龄32年,党龄29年,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她既是一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又是一位师德高尚、严谨治学,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人生格言:一生做好一件事。

方德静老师善用生动的“四史”案例义理交融地讲授思政课。2020年开始,率先在学校推动思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主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省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建设;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智慧教+个性学+全面考”的三维立体教学模式,获得第六届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创新“三一四融合”双带头人党支部工作室建设,主编“马工程”辅助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翻转课堂辅学教程。

她重视运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证性资源。个人获省、校级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三等奖和一等奖,校“思政影响力人物”称号等荣誉。

 

思想政治理论既抽象又生动,如果把鲜活的理论讲枯燥了,把朴素的真理讲玄奥了,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就会直线下降。为了让所讲的内容鲜活生动,方老师勇于探索创新,因材施教、因时而变,不断学习新知识,领会新精神,在博览群书过程中筛选和汲取资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备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和教学方法,给学生有温度、有质量、高水平的知识传授和灵魂启迪。由于对所讲授的理论的真诚信仰,方老师总是能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用激情澎湃的语言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努力在趣味性的讲解和师生互动中让学生理解、接受、认同教学的基本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生都在传递着思政人的执着: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在老师和学生眼中,她是这样的老师。

 

一、立场坚定,敢于担当

 

方老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发挥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老师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始终关注和认真解决的核心问题,对这些理论的执著信仰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根本。方老师坚持在“学习强国”“学习公社”QQ课堂、微信群等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活动,着力打造“全时泛在”的理论学习方式;“苟日新日日新”,为提升政治站位,每天坚持在学习强国App学习30分钟,每月两次在学校和学院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推送学习心得小视频;她还在2023年9月创新构建起“党建+教学+科研”的学习研讨平台,加强党性修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助力党的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的维护党中央权威。

 

二、热爱教育,业绩突出

 

方老师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认真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和“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理念,做到“教学六认真”;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无任何不良学术道德行为。工作中,敬业爱生、作风优良、勇于担当,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强。

她坚信,学习是一个人的独行,只有在寂寞中才能领悟学习的真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汇聚地,已有的知识结构根本不够用,“法学概论”课程的专业性就更强了,所以,她用课余时间主动通过大学慕课学习法学知识。从“法理学”“民法通则”“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到“诉讼法”,那段时间的学习使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她本科的专业优势,结合自己的研究生专业和进修的法学,开辟自己的教学新模式呢?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她在教学、科研、党建工作中成绩斐然。

 

三、扎根一线,奉献社会

 

方老师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始终坚持帮助教研室年轻老师把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核心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组织集体备课、专题理论学习、教学团队研讨、挖掘乐山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等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系统地融入思政课必修课方案,凸显教学内容的前沿化,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打造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思政“金课”,实现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在“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思想厚度、历史广度、实践温度”的“五度”融合、相互促进。

方老师还是乐山电视台《话题》栏目十余年的特邀嘉宾,在荧屏上以一个思政人的角色参与到城市建设的建言献策工作中,义务完成节目录制八十余集;2018、2019年连续两年作为由乐山市政府主导、乐山市纪检委主办、乐山电视台承办的《嘉年华“阳光问廉”》大型直播节目的点评嘉宾。

2022年开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走进峨边茗新村小学和峨眉二中与师生们交流,寻找教学素材,对接大一新生入学后的教学内容,为中小学老师服务。

 

四、真诚信仰,躬身践行

 

方老师始终秉承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念,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传授正确的思政理念,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助力同学们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践中不断践行,不断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其成为自己灵魂的统帅,因为只有自己首先躬身践行,学生才会信你所讲的理论。课堂调查“你为什么要入党”时,有的学生说“这是政治资本,就业时有优势”。这个回答使她认识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信仰认识存在缺失和偏差。为此她查阅了大量的材料,在专题教学中特意做了一个“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的专题,以“是什么”入脑、“为什么”入心、“怎么做”入行为落脚点,通过采取案例分析、提问启发、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板书、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详实的案例教育学生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精神上入党,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确立科学信仰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五、因材施教,真情育人

 

方老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优势与支部党员智力优势,以理论宣讲为载体,着力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理论宣讲小课。近三年,带头讲“四史”,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学生参与“乐师红帆”,讲“全国两会精神”等,累计开展10余场高水平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全校各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受到师生和老百姓的好评。同时,认真践行“在马信马、在马言马”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宣讲小课研讨形式创新“教学+党建”研讨活动,促进她的教学工作全面过硬、全面进步。

在教学一线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上课时是老师,下课后是朋友。同学们信任她,遇到私事没有办法和父母交流的,就找她倾诉。下课十分钟、中午、晚上成为同学们和她的交流时间,久而久之,她记录下的同学们的困惑越来越多,她发现,仅仅在课堂上的讲授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了讲精、讲透、深入而浅出地达成教学目标,她利用空闲时间每周坚持听具有不同讲授风格的两位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在学习中成长,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在学生中受到好评,不辜负学生的信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