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我深感做一名好老师的不易。我们不仅要成为一名“人师”,还要承担一名“经师”的角色,更要勇于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好教师”的职责。“立德树人”,简简单单四个字,含蕴无穷。下面,我将围绕这几个字和这本书内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方面,何为“德”?
1.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我们在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以德为先,以德育德。首先培养一个高尚道德情操的自己,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熏陶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好学生。
2.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是我们老师的使命。学生是个善于观察的群体,是一个“向师性”、“依赖性”强的群体,我们不经意间的话语他们都会记得一清二楚,结局就是不分是非对错,便一一学去。所以我们老师不仅要制约孩子的言行,更要制约自己,做一个真正的“榜样”,不“双标”而为之。平日里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对每位学生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用心将一个“班群体”培养成“班集体”,营造和谐氛围,汇成班级凝聚力,进而形成奋发进取的班风。
第二方面,如何“立”?
1.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有一位老师,她叫张桂梅,她以一己之力在12年间将1804名女学生送出大山去上大学,可由于长时间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她患上了颅骨骨瘤,肺囊肿等多种疾病,可是她依然靠吃药来缓解疼痛,拒绝去医院治疗。她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女孩儿们。“我这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样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叫人怎能不尊敬?张老师为我们所有老师立了一个优秀的师德形象。吾辈当效此生!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便要有一桶水。我们还要源源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知识宝库,去吸收并消化知识,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想到这里,我深感惭愧,想到有次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自己哑口无言,听到台下有学生小声议论:“老师都不会。”只能硬找理由搪塞过去,课后赶紧翻阅相关资料解答问题,这大大折损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形象。所以身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眼神坚定、自信地回答学生们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学生的成长规律也有了新的探索和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记得刚毕业那会,因为教育理论知识的薄弱,导致自己不理解学生的言行,双方之间频频产生矛盾,自己亦是一肚子委屈和抱怨。在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后,我渐渐对学生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每次找学生谈话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话语、肢体语言去和他们平等地沟通交流等。值得庆幸的是,我对自己也有了更完备的认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小而微的东西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深入实践,适时调整自己的相关理论认识,从而制定更完善的教育方案来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教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教给学生与现代同步的科学方法。所以做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也要大胆质疑传统,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培养自己敢想、敢做、敢当的性格,也培养了孩子们敢作敢当的性格。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孙中山先生曾说,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已强,否则反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立好自己正确的人格形象,才有资格去教好、带好学生。
第三个方面,怎么“树”?
1. 学会宽容,以爱感化。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是教书育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以爱心与尊重为前提去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状况,设身处地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岗第二年又兼任班主任的我,深知“宽容”一词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不可武断地唯分数论,去拿学生现在的一切表现去下任何草率结论。一来,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二来,不利于我们自己正确看待教师这样的行业。孩子们就像是一株株小树苗,需要老师用细心、耐心和恒心去浇灌之,静待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这其中的过程必然是需要多磨练的。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做到平等,宽容,以真情换真情,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孩子不可松懈。这一切都是基于爱和责任。
2.给与自由。
在我看来,现在的小学生压力都很大,还要在外面上培训班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压力,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这致使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轻松了很多,“重获”了自由。回想起我的小学时代,除了上学就是和同伴们在家楼下玩耍、跳皮筋、荡秋千。如今已为人师,我愿再次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而不是每天被繁重的试卷压得喘不出气的沮丧神情。小学六年,孩子们应该是自由的,我会在一定的方圆内让他们尽情地绽放自己,释放天性,找到自己,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他们被我治愈的同时,我也治愈了自己。
“立德”与“树人”两个词语本是一体,紧密相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就和“教书”与“育人”一样,都是站在彼此的基础上完美结合。“立德”,便是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榜样的一点一滴影响学生;“树人”便是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优秀的自己,不迷茫,做更好的自己。我们一定要把“立德树人”这颗种子,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间,把理想、真诚、信念与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温柔灌溉之,呵护之,陪伴之,从而为中国教育带来更多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