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一所著名高校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积淀,间或有几个特例也都是依赖特殊强大的背景资源才得以促成。七十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白手起家,通过自身奋斗和努力跻身国内一流高校。在我心里,华科大的历史就是独辟蹊径、开放办学的创新式跃升的历史。从今天的发展态势来看,学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有的尝试和实践都与创新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华科大。
每次回到母校,我都会在梧桐行道上走一走,知史而鉴今。我们总是说,要以发展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可能是对批判性思维最朴素的解读。追根溯源,学校中的一些重要发展节点和我们的老校长朱九思先生密不可分。在半世纪前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担当,顶着巨大的压力,创造性地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提议和推动了大量工作。正是在他的谋划下,一大批专家学者来到华中工学院,让学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异军突起”,实现了飞跃。就像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观点,朱九思先生也是在那个年代凭借着他的担当,创新性地做了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他就像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这种“不同寻常”之事,九思先生一定有自己的独到的思维判断原则和创新性思想。而独立思考、创新正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主旨。这些特质在九思先生主持学校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得非常鲜明。不同于中国社会传统的“求同依附”,他始终以无畏精神不盲从、不从众,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突破和跃升。可以说,九思先生奠定和引领了华科大创新创业的格局和高度。创新成为华科大的灵魂,每一代华科大人的血液里都被注入了奋发图强、草根逆袭的基因。
那么何谓教育家?我认为只有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才能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刻面向国家需求,才能真正称之为教育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而今,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九思先生在建校初期一无老校品牌二无资源背景的前提下逆向操作,引进当时被“摒弃”的600多位人才。他的一系列操作可谓开创了华科大批判性思维之先河,为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样板。可以说华科大本身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批判性思维土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单有九思先生,华科大历届校领导也都对批判性思维的推广给予大力支持。每一年,我们在华科大开展研讨会,目前已经主办过10届全国高等教育批判性思维研讨会,6 届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研讨会,还成立了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
如今,学校综合排名显著提升,学生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学校“含金量”不断提升。这些优势归根结底离不开一届届校领导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底层逻辑,以及低调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
无论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家九思先生,还是党中央在已公开的重要阐述中将批判性思维与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的有机联系,都不断引发和启迪着我们的思考:未来的创新教育应该何为?
今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大学在二者之中都扮演着近乎核心的角色。当年华科大大胆引进人才是孤例,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大学人才争夺战已成常态。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奋力进入了一流高校的阵营,但是同为一流高校,不管是获取资源还是构筑大平台引进人才,我们依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怎么办?不要忘了我们华科大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创新的基因,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批判性思维的推广领风气之先,“思维先行”会使我们再一次在更激烈、更持久的竞争中独辟蹊径、脱颖而出。
追往探今,让我们的思考方式格局更大、眼界更广、脚步更宽,进而可以去形成更多华科大人的思想。未来,我们要让更多华科大人的思想去影响中国、影响世界。
(作者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