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洵 摄
一方土地承载一生记忆,家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有所牵挂,方能走得更远。世界变化无常,瞬息万变。而定格在记忆里的家乡,永远有属于故土的独特温度,口口相颂,代代相传。
常常听父母谈起他们小时候记忆里的家乡,总会提到那条小巷,而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也有那条巷子,小巷里有木头的香气,粗糙的路面,偶尔会有三两只小猫从巷子里慢悠悠地走过。巷子里的房子都是矮矮的,方方正正的小独栋,用长条木板拼在一起做门。两栋房子间会有一条窄窄的小路,雨季时刚好够一人撑伞走过。靠近河畔的人家还会在房子边种些小菜,杨柳垂落在河边。
巷子里卖光碟,蒲扇和手工编织的小玩意儿,还有老气横秋的理发店和香料小铺。平时的小巷,都是静悄悄的,巷子最热闹的时候,就是附近学校放学,三两并排的小学生走进这条巷子,稚嫩的笑声穿满古朴老旧的小巷。
门板大多褪色,夏季的夕阳下,门口会坐着老人。老人的脚旁都会放一个白瓷杯,巷口太小,只能单向行驶一辆汽车。石板地面能看清每一块板砖的纹理,缝隙里偶尔会长出向阳开的小黄花。
每栋房子门口的老人,最喜欢躺在摇椅上,手拿蒲扇慢慢悠悠地晃着,望着街道,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和邻居拉家常。整条巷子靠着河畔,另一旁是高楼,是车水马龙的街道。
听母亲说,那条巷子曾是最繁华的商业街。来来往往的三八大杠自行车,难得一见的三层高楼,绿色的门,红色的窗户。巷子里有各种颜色的布料,当年最时髦的年轻人,都会出现在这里。出现在这里的书店,裁缝铺,电唱机店铺。在我的记忆里,这里的台阶已经长满了青苔,很多废弃无人居住的空屋子里都是杂草。巷口处有一片拆除瓦房的废墟,在巷子中央的三岔路口,有一个大大的广告牌,这个广告牌比巷子里的多数房子都高,屹立在满目疮痍的老房子中。
广告牌上画着的,是对这个小巷未来规划的蓝图。这里将会成为一条新的商业街,有步行公园,有幼儿园。
中学时,常常和朋友穿过这条能便捷通向学校侧门的巷子,偶尔会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慢慢踱着步子,从巷子深处走向巷口。他拄着拐杖,时而停下来,仰头看看这已经被拆一半的老房子,时而站在废墟里沉默不语。
今年回家,这条小巷的位置已经变成了河滨公园,傍晚落日余晖,步行街旁有卖玩具和零食的小贩,水光倒映着夕阳的颜色,天水一色。人群熙熙攘攘,牵手散步的情侣和蹦蹦跳跳的孩子,一个拿着泡泡水的小女孩,站在河畔的栏杆旁吹泡泡。彩色的泡泡卷入微风里,轻轻地飘向远方。街边又忽然传来歌声:“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
路灯下看着飘远的泡泡,眼前的景象仿佛又和记忆里的童年重叠,我恍惚间又看见那位拄着拐杖,在巷口凝望的老人,不过这一次他站立的地方热闹又美好。小巷一直在每个人心中,美丽的街景永远属于每一个美好的童年。时代变迁让这里没有电唱机店铺了,但这里出现了幼儿园孩子们的歌声。如果两个时空相接,那些坐在门口拿着蒲扇望向街道的老人,目光触及的就是歌声传来的方向。
明月朗照,年关将至。公园的树上都挂上了彩灯和喜庆的红灯笼。夜幕降临时,灯光让公园看起来更加热闹。直至深夜,公园万籁俱静,只能听到风声,和从前的巷子一样。我想,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美好愿景应该是相同的。小巷在未来会变成长辈们怀念过往时光的符号,公园会给幼儿园的孩子们留下更温暖的童年。岁月在人们心里留下印记,时代变迁和故乡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人们总是钟情于旧日的记忆,因为记忆承载了许多思念。人们当然也期盼明日的好光景,因为美好生活欣欣向荣。故乡的建设发展让我们记忆里的影像更加美丽,故乡永远在那里,因为小巷永远在那里。
小巷依旧,依旧让人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