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报》

兰叶青:师者如明灯

2023-11-15     浏览(118)     (0)

师者如明灯, 我校理学院的兰叶青教授, 便是这样一位老师,1983 年至今,他始终在科研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我校人才培养、学术发展无私奉献。 走进化学楼,我们倾听了他与南农的故事,也感受着他的教育初心与教育使命。

一书一卷育人路

在南农, 许多同学手上或许都曾有过一本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本,这本教材正是由兰叶青组织编写的。起初,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是分开的,在教学实践中,兰叶青及他的同事们发现两本教材中存在不少重复的内容, 分开教授会导致本就紧张的课时更难安排,因此,兰叶青开始着手整合教材,希望可以在一本教材中让两门课的内容衔接自然、合理,避免重复,以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也便于教师课堂讲授, 提高教学效率。

在兰叶青和参编老师的精心编写下, 如今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具备了一些明显的优点。首先,新教材简洁明了,将化学基本原理与滴定分析融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冗余;其次,教材突出了我校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离子吸附、表面活性剂这些与食品、 环境、 植保息息相关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得到了补充和强调,同时,在介绍元素时,教材以元素周期表的区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元素性质、化合物以及对应的生物效应,着重体现了化学元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最后, 教材在内容上还具有先进新颖的特点,如在计算化学反应瞬时速率时,教材引入了 excel 线性拟合作图新方法,使计算更加快捷精确。

“教材编成后,不仅收获了本校师生的好评,贵州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院校也用了我们的教材, 反馈说教材语句通畅、 衔接自然,我们这本教材前后出版了三次,每次出版都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评为优秀教材。”兰叶青的语气中充满着自信与喜悦。如今,兰叶青编写的教材又被列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除了教材编写, 兰叶青还组织编写了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薄薄几页方案书,汇集了许多老师共同的心血,他们向兄弟院校交流取经,深入调研、取长补短,结合南农实际情况,反复商讨,最终呈现出现在这份体现着南农特色的培养方案。

“每个学校的应化专业都各有不同,南农的应化专业是以学校的资环、植保和食品三大专业为支持的,分出三个相关方向,分别是环境污染监测、新农药创制开发与农产品安全监测。根据这三个方向,我们再去确定那些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模块选修课。 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体现。 ”兰叶青介绍说。

一本教材,一卷人才培养方案,每一个字都认真推敲,每一句话都仔细斟酌,白纸黑字背后凝结着兰叶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的辛勤付出。

引导学生的三重身份

40 年教学生涯中,兰叶青担任过班主任、授课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尽心尽责地履行好三重身份赋予的每一项责任,也从中感受着不同身份带来的不同体验。

“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要对教材十分熟悉,上课前做好充足地准备,课上才能讲述流畅、层次清晰;其次,可以在课堂上穿插相关知识在生活上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要把握好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与较为活跃的氛围。 ”此外,兰叶青还着重强调了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他在课前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同学们,鼓励他们提问, 同时做到耐心解答, 以便学生敢开口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课堂上,兰叶青还注重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他组织教师制作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多媒体课件,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和第 15 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三等奖。

作为班主任, 兰叶青认为要以朋友的形式去跟学生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实际困难,尽量帮助学生解决难处,同时帮助学生制定目标与规划,引导学生的方向。 “当班主任首先接触的肯定都是大一新生,他们刚脱离父母步入一个新环境,有时会迷茫,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去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规划。 ”

如果说授课教师是学习上的引路人, 班主任是生活上的陪伴者,那么研究生导师则是两者的结合,集中体现了“良师益友”的内涵所在。导师既要带领学生正确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和挫折,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要体察学生的内心想法,多与学生交流生活上的困惑。 “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帮助,学生都会记在心里的,我的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会逢年过节发来问候的信息,有时还会特地来学校看望一下, 在我眼里这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褒奖,也是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 ”兰叶青笑着说。

吴振禹是兰叶青的学生,刚进南农时,吴振禹就明确自己的学术理想,很早就进入了兰叶青的实验室学习。 “他大学四年基本都是在我的实验室里度过的, 在这里完成了他的 srt 和本科毕业论文,也养成了科学严谨、细心观察的习惯。 ”在中科大研究生阶段,吴振禹曾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由于研究的材料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常常深夜 12 点之后还在操场跑步,几次从合肥跑到南京找兰叶青倾诉,在兰叶青的鼓励下,他一直坚持不放弃,突破瓶颈,最终他研究生期间的第 1 篇学术论文顺利发表在化学学科顶级期刊之一的德国《应用化学》上,他的科研道路也开始一路畅通,如今,吴振禹已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及海外优青,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南京农业大学和兰叶青老师,是吴振禹坚持要写进简历里的字眼。

做科研,数十年如一日

教学之外, 兰叶青一直从事功能材料的设计以及环境中污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科研团队。他先后主持并完成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并作为第一参与者完成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 SCI 论文 90余篇,期中影响因子大于 13 的有 30 余篇。 累累硕果,都是兰叶青和团队合作者砥志研思、不断创新的收获。

对于近期的科研工作与目标, 兰叶青说:“现在我的研究重点是多功能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 在材料的合成中主要用到金属和有机物的结合并通过高温煅烧来实现材料的吸附功能,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如暖贴),通过再加工的手段来得到一个具有吸附性和催化性的双功能材料。 ”随后,兰叶青介绍了新型材料的应用,如将材料和海绵结合起来,在进行反应时达到快速地将固体材料和水分离的效果,并实现持续性利用,以使得整体的反应更加的快捷、方便、环保。

成果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 而是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积累而成,从卷帙浩繁中寻找灵感的微光,从反复实验中求证未知的猜想,科研的征途上,兰叶青始终发光发热,挖掘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可能, 为科学与社会贡献力量。

一盏不灭的灯,亮在一册课本、一份培养方案里,亮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亮在期刊的书页里,也亮在学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