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孤则易折,众则难摧。”面对困难,“众力并则万钧举”的团结之光不会失色,“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永不过时。成长的路途中,我们遇见集体,融入集体,并于集体之中绽放个体光彩。
整三载,为梦同行
对水利学院的邓启泰同学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集体是高中的班集体。同窗三载,同学们一起走过许许多多艰难的日子,互相鼓励着“前路漫漫亦灿灿”,一起砥砺前行,逐渐成为一个紧密的“大家庭”。
邓启泰现在还记得高三的最后一个元旦晚会,同学们聚在教室里,围成一圈,欢声笑语的场景。
为了能够给高三留下独特的回忆,邓启泰特意准备了一个唱歌节目。表演时,由于紧张,邓启泰的声音止不住地颤抖,调子也开始乱跑,就在他窘迫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轻轻拍打着节奏,一抬眼,发现是自己的好友。看着好友的眼睛,邓启泰顿时感到心安,声音也稳了很多。不一会儿,其他同学也开始跟着轻轻合唱,明明是在寒冷的冬天,邓启泰却在这个小小的教室里感到了焰火一般的温暖。
高三冲刺的日子里,同学们每天从早上六点学到晚上十点,唯一的放松时刻是课后聚在阳台,边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饭菜边闲聊。有时畅想高考之后应该怎么去“瓜分”这两个多月的假期,有时互相分享错题、安慰考试失利的同学。
临近高考前一周,学校组织拍摄毕业照、在教室门楣上挂粽子,同学们在教室正门一个一个跳起来顶“粽子”进班级,象征“高粽”。虽然同学们都在调侃“怎么可能都‘高中’”,但那个下午大家都笑脸盈盈。
“这个集体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如果没有这个大家庭,我也很难在高三那样高压高强度的日子里坚持下去。”邓启泰说。
十四天,共同成长
十四天的军训一瞬而过,那些艰苦而充满汗水的日子如白驹过隙,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食品学院李锦同学在军训后感慨万千:“军训的时候感觉大家都凝聚成了一个团体,每个人都在其中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期半个月的军训将不同的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将个体汇成了团队。
军训前,排里的同学彼此都很陌生,交流也少。生疏的关系、严格的内务要求、独立生活的压力让一开始体验军训的李锦不知所措。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锦逐渐适应了这样有些辛苦的日子,而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开始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有一次他们排训练时状态不好,连长单独拿出时间和大家交流。每个人都坐下来,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看法。“之前的小心翼翼都在那一次谈话中消融,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战友情。”李锦再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锦明显感受到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化,从一开始的疏离,到主动交流,再到最后的熟悉。
军训期间,大家为十月份生日的同学过了生日。军训结束后的告别晚会上,大家相聚一堂,放声大笑、放肆呐喊,诠释着青春最好的样子,手机的闪光灯晃出他们热烈而美好的模样。
“很感谢各位教官的辛勤付出,以及这14天对我们的关照,希望我们可以一直坚定勇敢地向前走,一直是最利的剑,最硬的刚”。心齐则志坚,千里跨山海,这大概就是集体给人带来的最好的力量吧。
一昼夜,因缘而聚
“不羁者勇做真我,自由者跨越万难。”这是经管学院梁津荣同学的微信签名,而关于这个签名的来历,还要追溯到国庆时她与朋友们夜爬武功山的奇遇。
国庆放假那几天,梁津荣与朋友们一起去了萍乡爬武功山,在爬山过程中认识了其他四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爬山固然艰难,但山顶的日出、记录下的照片、和“小小武功山,拿下!拿下!”的团体口号,都成为她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爬山的过程中,梁津荣在途中结交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朋友——短短。“他是一个有趣的人,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拍出许多帅气的照片和运镜视频,他洒脱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佩服。”在山顶游客的注目下,她们拍下了征服武功山的视频,将这份力量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个人。
这次爬山带给梁津荣的不仅仅是快乐和自由,更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集体所带给她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不仅使我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增加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集体的力量为个人搭建起与他人、世界交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个体得以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武功山的风带动着所有的征服者,集体的力量触动着每个用心感受的人,“只要保持自由的灵魂,我们就都是冒险家”。(学生记者 刘关林 吴淑棋 郑景瑞 李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