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放流长吻鮠、 胭脂鱼和铜鱼, 并通过微卫星芯片和荧光标记对其进行跟踪监测。近日,学校联合南京市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 在浦口码头开展 “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生态补偿项目”实验放流活动,以此改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保护长江鱼类等水生生物多样性。
据悉,江北新区从 2019 年末开始实施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项目,实现水清岸绿的景观。 但建设过程中对长江鱼类造成了一定干扰, 增殖放流等生态补偿方式则能弥补工程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干扰。
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夏霆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 他们就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 这次放流长吻鮠 3 万尾、胭脂鱼1 万尾和铜鱼 2000 尾, 共计 4.2 万尾。为保证实验放流成功, 课题组及志愿者持续对鱼苗生长情况、规格、培育环境进行调研和监测, 并按照比例在放流之前对 2000 余尾鱼苗进行了微卫星芯片植入和荧光标记,用于跟踪监测。“植入微卫星芯片的鱼儿会自带编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定位, 从而了解它们的活动范围以及生长情况。 ” 夏霆说, 他们分别会在春季和夏季进行专项监测调研。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放流的鱼类又多了一种——天生带有黄铜光泽的铜鱼。因铜鱼繁殖和培育困难、对水温控制等环境要求高, 在南京水域放流铜鱼的数量一直不多。 本次放流铜鱼并对其进行微卫星芯片标记, 也是为更好促进本水域 “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长江铜鱼的监测与保护。
据悉, 夏霆教授课题组长期开展长江流域水体生态监测以及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去年以来,该课题组与江北新区公建中心一起开展了多样化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科普,通过展板、提示牌等让市民了解长江水生生物,“我们希望更多市民关注、参与长江大保护。 ”
李花 孙中元 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