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泰山学院 - 《泰山学院报》

终生学语文

作者:孔昭琪    
2023-11-10     浏览(107)     (0)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丰富、深厚,博大精深,无论哪个领域,无论多么渊博的专家,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本专业全部的知识。

(一)从“大快朵颐”谈起

我大学中文系毕业,又在高校中文系教授一辈子现代汉语,其间不可回避地要涉猎文字学、音韵学,而且由于青年时代酷爱文学,因此诸如鲁迅研究、《红楼梦》研究、古典诗词等等领域也不少下功夫。然而就在我米寿之年的最近,竟然被报纸上一个词语难住了。这段话说——

看着母女两人大快朵颐,父亲会倒上一杯白酒,半眯着眼睛享受这天伦之乐……(《报刊文摘》2023 年 5 月 19 日宋莹玉《回家做“全职儿女”的年轻人》)

这“大快朵颐”可把我难住了。好在我研究了一辈子现代汉语,工具书一大摞,仅《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7种版本我都有。然而 7 种版本都查不到这“大快朵颐”。最后,竟然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成语小词典》上查到了。请允许我将其词条、释义、引例全部抄录如下:

【大快朵颐】dà kuài duǒ yí

[释义]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例证]柯灵《小浪花》:“总有各种各样卖零食的摊贩麇集台下,供看客大快朵颐。”

接下来我想,“大快朵颐”查不到,单查“朵颐”怎么样?果然在首次大规模修订的1996 年出版的《现汉》第 3 版查到了。其释义为“指鼓动腮颊嚼食东西:大快~(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

此外,《现汉》还将“颐”字分为“颐 1”和“颐 2”,指出“颐 1”的含义是“腮”,这对于理解“朵颐”很重要。

同时我又查阅了《辞海》和《词源》。

《现汉》并未解释“朵”的动词义,而《辞海》引孔颖达疏说:“朵是动义,如手之提物谓之朵也。今动其颐,故知嚼也。”这就很明白了。他还引了陈子昂《越遇》诗“悱然争朵颐”的句子。

《词源》解释《朵颐》是“鼓动腮颐爵食的样子”。并引用柳宗元、陈子昂的诗句。

头几天我又问二女儿孔沛见过“大快朵颐”这个词儿没有,她说“见过”;我又问是什么意思,她说“不就是张开嘴巴高高兴兴地吃东西吗?”这里可用得上“说来惭愧”了,我搞了一辈子语言专业,竟不如一个外行的年轻人。

(二)“冒”的上部

这“冒”字的上部,我写了一辈子“曰”,也是几年前才知道其最后两笔两边不到头,应写作“冃”。查《说文解字》,说是“小儿蛮夷头衣也”。就是小孩和蛮夷之人的帽子,读音“莫报切”,也就是mào。

(三)“靓”的读音

由于汉语历史悠久,来源丰富,因此,不了解个别字读音来源的情况下,就可能读错。如“靓”字,自《现汉》1973年试用本就载有 jìng、liàng 两音,jìng 音古已有之,其义为“以脂粉妆饰”,最早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描写王昭君的语句“昭君丰容~饰,光明汉宫”。其 liàng 音来自现代广东方言,义为“漂亮;好看”。但头几年有位学者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梦》时,却把丫鬟靓儿读成了 liàng'er 当然是错误的,因为《红楼梦》时代“靓”字还没有liàng音。

此外,“靓”字的两音、两义都很雅致、美好,故此人们喜欢选作人名用字,但在人名中怎么读呢,这岂不是麻烦事?

(四)“不识之无”

头几年,我偶尔在《现汉》上看到“不识之无”这个成语,莫名其妙,一下子蒙了。我想,如果这个“之”字是助词,那么其结构应该与“不刊之论”、“不易之论”之类结构相同。然而一查释义却是:

指不识字(“之”和“无”是古汉语常用的字)。

这就是说,在“不刊之论”和“不易之论”中,“之”是助词;而在“不识之无”中“之”和“无”是“识”的宾语。

因为《现汉》未注出处,我只好去查其他工具书。可是别的任何辞书都不载这个词。我于是只好去查互联网,果然查到了,它说语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现汉》从 1973 年试用本就一直收录这“不识之无”,而我却在耄耋之年才查清了这个成语的含义,这不是“说来惭愧”吗?

汉语词汇中类似“不识之无”这类成语还可以举出“期期艾艾”、“卿卿我我”之类。

(五)形似字

汉子形似字很多,如“戊戌戍戎戒”,“昱昊旻”,“己已巳”等等。记得在读小学时,同学们中就流传着认识形似字的一些口诀,如“张口己jǐ,半口已yǐ,闭口巳sì”之类。

我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才把写了大半辈子的“芾肺沛”等字的声旁由“市”改成“芾fú”的,只记得上初中时读巴金的小说《爱情三部曲》时,就曾把巴金的笔名“李芾(fú)甘”读成“Lǐ-Shìgān”。

汉语词汇中也不乏关于形似字的例子,如把文字传写、刊刻错误称为“鲁鱼亥豕”,就是说把“鲁”字写成“鱼”字,把“亥”字写成“豕”字。

(六)笔画笔顺

我在战争年代上的小学,那时乡村的识字教育不严格、不系统,一个字的写法一般都是凭自己的习惯和理解,因此很多字的错误笔画笔顺都是随着学历的提高与阅历的丰富而逐步纠正的。这个过程贯穿我的一生,直至今日还在进行。例如“义乃与廿甘区匹巨戈凸必迅考臼臾爽敝渊必芈考母毋贯癸脊”等等的笔画笔顺大都是早几年看了《印刷体通用汉子字形表》才准确掌握的。而其有些字作独体字与作偏旁笔画笔顺不同,我感到实在太过繁琐、麻烦,诸如“火、车”等等。

(七)变形部首

部首是一个字的表意偏旁,如“志”下面的“心”字旁,“语”左面的“讠”字旁。有些部首在一个字的不同部位写法会不同,称为“变形部首”,如“人”在左边为“亻”,称“立人旁”;“心”在左边是竖心旁“忄”,在下边是“慕”的下部;“水”在左边为“三点水”,如“江”,在下边为“氺”如“泰”。“火”在下面是四点“灬”,如“惹热烈”。“衣”字旁还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插入声旁,如“裹”、“衮”、“褒”等等。

熟悉汉字的部首,特别是变形部首,对于正确书写和准确理解字义、词义以及词语查阅都十分重要。

汉字的整理与简化,形成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如“乾”本来就有 gān、qián(乾坤)两读,而“亁(gān)”和“幹(gàn)”又合并简化为“干”,成为简化的多音多义字。再如: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际,且不说其他领域,仅语言文字系统,任何人也不敢说自己能够全部掌握。有志者自应做到老学到老,终生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