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2 月 17 日,周郢教授惠告,他新获一条泰山佛教造像的线索,邀一同访查。遂冒寒同往徂徕山北麓的化马湾乡红山村,几经辗转寻觅,在红山石佛峪中寻得造像——系石壁凿龛,正中奉有一佛,圆面肉髻,面相丰润清秀,身着对襟衣衫,双手交叉于腹前,趺坐佛台之上。两侧胁侍菩萨,合掌待立(中像高 57cm、宽 33cm,左右像高 50cm、宽 12cm—13cm)。并在其旁石壁新发现了一处刻经,内容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高 60cm、宽 59cm)系《大般涅槃经》中偈文。这处造像刻经在以往金石学家的著作中均未有收录,周郢教授遂将信息,通报正致力于佛教石经研究的德国海德堡科学院院士雷德侯教授,雷教授认为系一重要发现,深感兴趣。
2023 年 11 月 6 日,雷教授随携同其研究团队专程来石佛峪考察。参加人员除雷、周外,还有德国海德堡科学院研究员蔡穗玲、王平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张总,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沈维进等,汇聚了来自宗教、历史、书法、艺术多项领域内的专家。
考察开始后,首先由红山村委领导介绍了当地佛龛祈雨风俗与传说,周郢介绍石佛峪造像、刻经发现的前后过程。接着研究团队便开始细致的拍摄与测量记录工作。造像东南方向直线距离3.7m 的一块巨石引起了蔡穗玲研究员注意,这块巨石的北侧朝向佛龛的这一面,有一片规则的长方形凹陷面,系人为有意开凿用于刻字的区域,但未发现并无完整清晰的文字。在巨石顶部有两个并排的石窝,形状规则整齐。张总教授认为石窝或为建筑梁架的对接处,推测在佛龛前曾搭建有建筑主体,建筑与佛龛相契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礼佛空间,供僧人修行或民众朝拜之用。并建议将来对佛龛前的地面进行清理,看是否有建筑基础遗存。沈维进先生对佛龛刻经进行周密辨认,从字体、字型及书写特点等方面认定属于北齐魏体楷书,这类字体多见于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题记之中。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张总教授结合之前在山东境内考察佛教造像的经验,对比发现东平司里山、济南黄石崖、邹城尖山的造像旁也有与石佛峪相同的刻经,即《大般涅槃经》中的“诸行无常偈”,只是在内容含量上略有差别。结合造像刻制工艺,以及对字体特点的判断,石佛峪这处造像及刻经形成年代约在北朝末期或唐代。雷教授指出泰山附近保存有多处佛教石窟、造像及刻经,而此次化马湾红山村石佛峪造像刻经的发现,可与泰山《金刚经》刻石等遥相即印证,系是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重大补充。并表示会将此新发现内容,补益到后续出版的《中国佛教石经·山东卷》中。
鉴定会后,沈维进先生为考察题写楹联,以资纪念。联曰:“佛光现壁,梵呗传经。”